论坛与会嘉宾合影
作为2014年度第六届纽约亚洲艺术周的前奏,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CAA)与美国Artnet全球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艺术市场的现实与未来”国际论坛,于当地时间3月13日晚在纽约曼哈顿苏活区克罗斯比街酒店顺利闭幕。
论坛围绕 “新兴经济体下的中国艺术市场”、“中国艺术品需求和艺术品金融化趋势”、“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国际视野下中国拍卖市场的展望”四个话题展开讨论。全球艺术市场中最重要的机构组织、拍卖公司、画廊经纪、收藏、艺术市场研究、艺术品金融、主流媒体等各方面领军人物均悉数到场。这是中国艺术市场精英在纽约的首次集体亮相,也是中外艺术品市场人士一次思想碰撞与交流的盛宴。来自中国艺术市场各个领域的三十多位代表团成员也将出席本次论坛,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们共同见证这一空前盛事。
中拍协张延华会长讲话
中国代表团主席、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张延华女士与Artnet全球总裁Jacob Pabst为论坛致辞。
论坛致辞中,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张延华指出,“以拍卖为先行的艺术市场正在迎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艺术市场真正的全球化不仅表现在跨地区的业务经营,更需要我们把诸多不同的观念和思想调和在一起,共同解决国际业务操作的不适应、不对等、不协调。”艺术市场全球化的真正实现,她表示,“第一,需要国际各界相互真诚理解、支持、推动及广泛参与;第二,需要加强国际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共享;第三,尽快建立国际广泛参与的市场平台,消化矛盾、促进融合、协调发展,形成共同的意志和声音。”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有效促使各国艺术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团队,由各谋出路走向共同发展。
artnet总裁JacobPabst致辞
2、论坛四个话题引起热烈讨论
本次论坛,围绕 “新兴经济体下的中国艺术市场”、“中国艺术品需求和艺术品金融化趋势”、“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国际视野下中国拍卖市场的展望”四个话题展开讨论。
(1)新兴经济体下的中国艺术市场
论坛第一单元围绕“新兴经济体下的中国艺术市场”的主题展开。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主任王雁南的主持下,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顾问孙秋霞、纽约亚洲协会博物馆馆长招颖思(Dr. Mellissa Chiu)、北京画廊协会会长程昕东、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参与了本单元研讨。六位嘉宾分别来自北京和纽约的拍卖、博物馆、画廊经纪,以及艺术市场研究机构,首先为纽约听众描摹出了当下中国艺术市场的“全景”。
论坛会场
孙秋霞:经济发展和文化政策共同促进中国艺术市场快速发展
王雁南首先指出中国艺术市场在2003年开始惊人的成长,中国艺术品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引起国际艺术市场上很大关注。关于这一快速发展,孙秋霞从中国艺术市场成长的国内外背景和因素展开了分析。她认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艺术市场反而进入快速成长期,经济的发展、收藏队伍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在中国文化政策影响下,中国艺术市场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态势。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文化发展,去年建立了国家文化艺术基金,文化产业政策文件即将出台,对行业给予非常大的信心。但问题仍存在:政府关注宏观政策、财政及税收政策,然而政府的“手”太长对市场有干扰,应将权利放给市场;中国艺术市场中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倒挂、原创能力不足、存在假拍等侵害消费者权利的情况,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办法和手段解决问题。”
招颖思: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令人惊奇
招颖思则从全球角度来看中国艺术市场的国际地位,她表示,“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达到了令人惊奇的程度,在北京有200多家拍卖行,这样的规模从欧美来看是前所未有的。”接着她简要回顾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认为除了市场之外,博物馆在中国艺术的推广和发展上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领域。
刘尚勇: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个结构清晰的多级市场
刘尚勇从三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业态分析,他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业态是一个结构清晰的多级市场,近20年以来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为引领市场的先锋,但画廊、博览会、拍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有大量的艺术品在社会上有存量,它需要进行重新的认识,重新的整理,重新的价值发现。艺术品拍卖承担了这样一个责任,这是近二十年以来拍卖非常活跃或者是占据了交易主导地位的一个主要原因。
另外,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个需求多元化的市场。中国有非常传统的收藏家,和艺术消费群体。而且,近几年中,新兴业态也在蓬勃迅猛发展。很多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如与艺术消费联系紧密的网上艺术品交易,尽管交易额不大,但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跟艺术消费联系得非常紧密,可以非常迅速地把一个年轻艺术家推向消费者,并与服务对象迅速建立联系。艺术消费或将成为趋势。
程昕东:一、二级市场倒挂是中国艺术市场的特点
至于画廊在市场中的角色,程昕东指出在90年代,中国只有三家国外来的留学生开的画廊,却有着几百上千家画店,画店只是简单的交易平台,而画廊超越了这种平台扮演着文化传播的角色。西方艺术市场中画廊、拍卖行旗鼓相当,各占市场份额50%,而在中国本土的特点则是一、二级市场倒挂,一级市场变得越来越薄弱,只有中国艺术市场整体生态更健康、更稳定,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才有生存及发展的可能性。
董国强:本土企业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是自觉的
董国强从国外巨头拍卖行进入中国市场带来的影响方面谈了各区域市场的互动关系问题,他表示,苏富比和佳士得的进入可以让更多投资收藏艺术品的人参与到市场中,国际拍卖行先进的经验及规范也对国内拍卖行有所帮助。但他确信,拍卖中国艺术品本土企业有很多的优势,因为中国艺术品跟一般商品的消费是不一样的,“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是自觉的”。
(2)中国艺术品需求和艺术品金融化趋势
论坛第二单元围绕“中国艺术品需求和艺术品金融化趋势”的主题展开。由artnet新闻频道主编本杰明·吉诺齐奥(Benjamin Genocchio)主持,纽约苏富比高级董事及中国艺术部主管汪涛、摩帝富艺术集团副总裁兼亚洲区总经理黃文睿、上海朵云轩集团董事长张晓敏、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高级顾问穆文斌以及《巴伦周刊》PENTA资深编辑理查德• 莫瑞斯(Richard Morais)共同探讨。
这一议题,为纽约听众深入分析了当下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和消费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梳理了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的多元化需求和未来脉络,并着重对中国艺术品抵押、授权、基金、保险等金融化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和设想。
张晓敏介绍了国内市场的收藏、投资及消费趋势,他认为艺术品收藏的购买模式打破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分工,二级市场火爆,一级市场也紧跟。同样的艺术品不断重复在拍卖市场出现反映了顶尖艺术品的匮乏,同时,也反映出艺术品市场和中国经济的同步发展。
穆文斌从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多元化需求方面介绍了国内收藏品的种类和新方向,他表示现在是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艺术经营资源已经出现匮乏,艺术品拍卖机构进入兼并淘汰的调整阶段。
汪涛则谈论了对财富的看法,并指出中国藏家与西方藏家的收藏是不同的,中国藏家有一种情感与激情,90%的中国藏家只是收藏中国艺术。
理查德• 莫瑞斯则谈论了中国艺术市场和国际艺术市场的连接,他表示过去五年很多资本进入收藏市场,被称为“华尔街的热钱”,财富人群更加关注如何以最低风险投资来达到最高的回报,而真正的收藏家在市场过热的时候会比较谨慎,这点不容忽略。
黄文睿强调了艺术品投资的风险问题,他还谈到艺术品变成投资后,艺术品鉴定成为很重要的问题。鉴定不是科学证据,是一种经验法则。而进行艺术品投资一定要注意到艺术品的流动性、品质、需求、真伪等要素。
(3)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论坛第三单元围绕“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的主题展开。由美国纽约ICP策展人和批评家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Christopher Philips)主持,《当代中国艺术学刊》主编郑胜天、《美国艺术》杂志亚洲版主编理查德·韦恩 (Richard Vine)、《艺术新闻》特约编辑巴巴拉·波拉克(Barbara Pollack)女士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共同讨论。
这一议题,对中国当代艺术做了释义,同时探讨了全球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聚焦,以及在与国际大文化的交流互动中的话语权等话题。
巴巴拉·波拉克:中国当代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非常振奋人心
巴巴拉·波拉克首先介绍了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作品,她认为中国当代年轻艺术家跟上世纪90年代的艺术家有所不同,年轻艺术家有突破性,他们的作品非常振奋人心,运用科技手段及各种方式来表现作品的思想性。她表示这一代的艺术家认为自己是属于国际舞台的,他们已经准备好进入纽约甚至国际市场,成为中国艺术市场全球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理查德·韦恩:西方人看中国文化就像一个黑匣子
理查德·韦恩表示西方人看中国文化就像一个黑匣子,他认为如果要了解当代艺术必须从文化角度来看,并从前卫艺术、保守艺术以及商业艺术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他表示现在中国艺术家有点类似之前的欧洲艺术家,有打开新可能性的可能。
赵力:与国际接轨、掌握话语权要建立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
赵力首先阐明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义,他还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年轻艺术家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特征,生活方式及创作观念的改变,对生存和生活空间的关注是他们的新方式。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如何与国际接轨、掌握话语权的问题,他认为要建立在国内外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所有的行为举动需要获得广泛承认。
郑胜天:国内 “缺失”公共美术馆与独立批评人
郑胜天则阐述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繁荣的现象背后严重失衡的艺术生态,他指出当代艺术是“被领养”,谈到了由市场控制的艺术生态的危险性。并指出在国内严重的两个“缺失”,即公共美术馆与独立批评人的缺失。同时他认为国内美术馆目前是大跃进现象,1/3的博物馆在建成之后会关闭消失,因为大多没有收藏、展览、研究、教育项目,只有建筑的经费。
(4)国际视野下中国拍卖市场的展望
论坛第四单元围绕“国际视野下中国拍卖市场的展望”展开。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幼铮先生主持。研讨嘉宾为美国国家拍卖师协会首席执行官汉尼斯·康百思特(Hannes Combest)女士,法国拍卖协会会长让·皮埃尔·奥斯纳(Jean-Pierre Osenat)先生,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卫东先生,佳士得亚洲艺术部主席暨国际总监石俊生(Jonathan Stone)先生,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先生共同讨论。
文物艺术品拍卖在中国恢复于1992年,在这二十余年里,它已经成为全球艺术市场新的增长点,迅速打破了世界格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艺术品市场的交流、竞争与融合也是势在必行。
甘学军:拍卖要从从制度到模式上实现国际化
甘学军首先回顾了20年中国拍卖市场在国际中的地位变化,并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进行展望,他指出做好中国艺术品拍卖就是最大限度的将中国艺术品拍卖从制度到模式上实现国际化。
奥斯纳:希望可以介绍法国传统文物到中国
法国拍卖协会会长奥斯纳则提出希望可以到中国进行拍卖,介绍法国传统文物,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加强联系。他指出古董家具是法国市场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法国的专家对艺术品的估价仍存在一些问题。他表示中国的艺术家在法国很受欢迎,并透露想进一步了解在法国的中国买家的身份,希望更加透明化。
石俊生:艺术市场的国际化有望获得更多的新客户
石俊生谈论了国际视野下中国拍卖市场的展望,他先提及艺术市场国际化的衡量标准需要双向沟通,包括国际拍卖行进入中国市场以及中国拍卖行走进国际市场。他指出现在艺术品体验的途径增多,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博物馆等,而博物馆的发展在中国扮演的角色存在诸多挑战,若想建立品牌知名度仍存在现实问题,如货币流动限制、进出口限制、税务、出口监管、通行证的局限等。他表示艺术市场的国际化则有望获得更多的新客户、跨文化的艺术体验、最佳实践方案的学习和分享以及传统国际拍卖中心客源的扩张。
李卫东:倡议建立国际拍卖联盟,开启拍卖全球化时代
李卫东表示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一方面体现在企业的走出来和走出去,另一方面表现在拍品的流通。而拍品的流动在法律法规、行业规则、企业运作层面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对此,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李卫东秘书长代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向全球拍卖市场各方提出了“建立国际拍卖联盟,开启拍卖全球化时代”的倡议,并对建立全球市场联盟的时机、宗旨、职能、运作原则、参与标准、成员结构等方面做了初步构想。
汉尼斯·康柏斯特:很期待加入拍卖联盟
美国拍卖协会会长汉尼斯·康柏斯特认同了这一观点,认为拍卖是最好的定价方式,希望可以建立一个国际组织,各国间彼此合作推广,致力于成就拍卖专业者的同时保护大众利益,她表示很期待加入拍卖联盟。
3、论坛的成果与意义
实现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是本次论坛最直接的目的,也是最基础的成果。作为有史以来第一次国际艺术品市场领域的盛会,各国代表之间围绕研讨话题交换各自的看法,观点的交流和碰撞又激起相互之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也为达成未来相互之间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2014“中国艺术市场的现实与未来”国际论坛成功的落下帷幕,这是中国艺术行业精英在纽约的首次集中亮相,也是中外艺术品市场人士一次思想碰撞与交流的饕餮盛宴。
论坛副主席、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卫东在论坛总结中指出:“本次论坛最值得关注的亮点和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拍卖交流发展搭建了平台,还在于直接促成了以中国为倡议国,涵盖美、法两大拍卖市场的国际拍卖联盟的初步形成。”未来,随着联盟工作机制的进一步搭建,相信中国在国际艺术市场领域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这将积极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全球化,成为开启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新起点。本次论坛作为发起和见证,不仅将在国际拍卖业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也必将载入国际艺术市场发展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