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后网络艺术"作品(组图)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后网络艺术"作品(组图)

2014-04-01 09:01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一块熏得黑黄的钢板,嵌上几十个烟头和嚼过的口香糖;四个洗手液容器里,装着充满活性微生物的洗手液;谷歌地图拍摄的罗马尼亚伊尔诺夫县街景;鼻子被替换成微型摄像头的玩具维尼熊……近日,种种突破我们常规概念的艺术作品,以“后网络艺术”的名义汇聚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冲着“后网络”的名头而来,观众或多或少都期待着一些高科技体验。但令不少人感到意外的是,展厅内没有多少“高精尖”内容,反而更多的是一些日常物件。“没想到看到的居然是陶瓷杯、照片墙,还有自动取款机的隔板。”前来参观的大学生安安说。

与“后网络艺术”相对的概念——“网络艺术”,其重要的界定标准之一,就是作品必须是数字化的,必须较多地依托于网络科技,并且在网络上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从技术角度来看,被定义为“后网络艺术”的种种艺术品,走的则是“亲民路线”。

 

 

点击进入下一页

对于这一现象,该展的策展人凯伦·阿契认为,“‘后网络’一词并非对应于某个时间概念或者某种技术手段,而是指一种与互联网共生的意识形态,一种网络思维方式。”在艺术实践中,“后网络”更多是指创作意识。这种思维贯穿整个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过程,包括最初创作观念的产生、创作艺术品的过程以及观众对于艺术品的理解和接受。

以艺术家巴尼·罗格斯的作品《自画像:猫仔骨灰瓮》为例,凯伦解释:在这个作品中,艺术家将自己幻想成离奇死亡的猫咪,将普通的陶瓷杯化作它的骨灰盒。用这种形式,创作者对于不同身份之间的切换,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当观众面对这一作品,可以将自己想象成这只离奇死亡的猫,甚至可以想象自己身居陶瓷杯之中。“你可以感受到这件作品传达给你的转化思维、对于逻辑思维的解构,还有悲伤的情绪。”她说。

此次展览在全球范围内算是首个“后网络艺术展”。此前,仅有德国卡塞尔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以“对无名材料的推测”一展介入过对“后网络艺术”的探讨。凯伦·阿契表示,“后网络艺术”这一概念自出现就备受争议,一直被当代艺术家们激烈探讨和争论。此次展览的“初心”,即是对颇受争议的“后网络艺术”进行一次广泛调查、一种客观呈现。

凯伦·阿契介绍,本次展览集结了近40位西方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力图通过作品本身,而非过多的文字解释,为中国观众展示什么是“后网络艺术”。她希望这种简单的文字阐述与丰富的作品意象相结合,能够带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使观众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作品作出不一样的阐释。这也是每一位艺术家想要的结果,即通过观众的接受使得作品能够得到二次创作。”

 

 

点击进入下一页

 

实际上,“后网络艺术展”相较于一般的当代艺术展,更为挑战观众的“艺术自觉性”。笔者在展览现场发现,如果不是每个作品旁边都贴有标签,很多作品会被观众直接忽略掉。如摆放在角落的白色座椅,有不少观众以为是供人休息用的,想也没想直接坐上去,直到被现场服务人员友情提示,才知道这原来是一件名为“新剧场座椅”的展品;还有架在墙顶的一个小摄像头,不少观众都以为这是馆内自己的监控摄像头,其实不然,这也是展品,名为“致命”。

 

点击进入下一页

对于这种现象,前来参观的美国工程师马克表示,这恰恰是本次展览最吸引他的一点。马克说,这种“探索”的乐趣,正是他对于这个展览最喜爱的部分。“这间屋子中的很多展品是你必须要多加留心、仔细观察才能够发现的。比如这只泰迪熊就是很好的例子,它趴在地上,如果你不够仔细,根本不会注意到它。当你注意到它时,这种发现的乐趣让人激动,你能够体会到它作为一个艺术品的价值。”

但是,也有不少观众表示,不怎么习惯这种展览。在尤伦斯附近工作的邹女士常常来尤伦斯看展,各种流派、风格的当代艺术展览看过不少。她表示,这次看到的“后网络艺术展”,相较于之前的其他当代艺术形式,“尤其难懂”。“我就觉得摆在最正中那只猴子特别好看,因为颜色很鲜亮,而且猴子的眼神儿刻画得特别好,特别狡黠。”由此,邹女士颇为肯定地推断说,这一定不是摄像作品,而是“什么特别的技术做出来的,真实的猴子哪儿有那么聪明的眼神?”

除了这只猴子之外,邹女士直言其他的作品她基本没看懂。“我不太能理解他们想表达什么东西。但我觉得这种看不懂,其实也挺符合‘后网络艺术’这个概念的,毕竟‘网络艺术’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都不怎么懂,‘后网络艺术’就更难懂了吧。”

创作过《中国金融牛》、《巴别塔》等雕塑作品的青年雕塑家陈曦说,该展览所透露出的时代互动性是他最为欣赏的部分。“这个展览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虽然每个单体是很独立的,但从整体看,他们做的是这个时代的东西,有着这个时代的特征。”陈曦说,“看展览是一个观者与创作者互动的过程,做雕塑的看材质,搞美术的看色彩,做建筑的看结构。每个人都能从中理解到不同的东西,这也很符合当代艺术的气质:自由、多元、多义。”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