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件国宝来说,这是一次“省亲”之旅。
宣和壬寅四年(1122年),开封,40岁的宋徽宗赵佶,在11米长的描金云龙底纹白麻纸上,写下狂草的《千字文》,全篇浩荡之势如奔腾江水,神满气足。谁料4年后,北宋亡国。宋徽宗被金人掳去,他的诗文画作则随着儿子赵构迁到了杭州。从此,这幅手卷随着朝代更迭,辗转于宫廷御府。后来,末代皇帝溥仪将它带往长春伪皇宫。1950年,劫后余生的《草书千字文卷》,和其他清宫散佚书画入藏辽宁省博物馆。
开封,南京,杭州,北京,长春……这轴长卷在近千年历史里,游走了大半个中国,昨日,它又来到赵宋王朝故都杭州。
32件(组)国宝
出库房前先全面体检
这批重量级的国宝,是如何跨越大江南北,从北国来到江南的?这其中准备工作的繁琐、过程的机密和严密,一点都不亚于古代皇帝出巡。
首先它的运输过程恰如皇帝起居及其行踪一样,属于国家机密不得泄露;其次它随身伺候的文保工作人员和安保人员,也是人数众多,级别足比国家元首。
实际上,此次来杭的大部分展品,连辽博大门都未曾出过。比如这幅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卷》,自从2004年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10年里只被拿出库房3次,属于列入禁止出境的一级文物。
微服下江南这种事,也就是看在临安曾经贵为宋都,是“老家”的份上,这才破例“省亲”来了。即便如此,“圣上”抛头露面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展期仅一个月。因为书画手卷极其娇贵,每打开一次,便损失一次。
国宝出库时,更是一番兴师动众,首先要体检。
11米长的手卷上,哪里有污点,哪里有霉斑,哪里有折痕,哪里有裂缝,都要一一清点,记录在案。高清打印稿上,这些“病理”都要一一圈出来,照着真迹逐一比对。等“省亲回宫”以后,还要照样来一遍,看有没有添了新病。
体检完毕,手卷就被小心封入防火保险箱,内里要铺上海绵,然后即刻封存,在到达目的地前绝不开封。
40万元打造“行宫”
防止初下江南水土不服
“圣上”到了江南,就入住了浙博的临时“行宫”。
书画长卷展出时不可能直接上墙,浙博早就把“房间”备好了——按照卷轴的尺寸,量身定做好的展柜。
和普通展览规格大不一样,接待宋徽宗墨宝的柜子是用金丝柚木制成,不是通常的三夹板。
光是定制32件国宝入住的“房间”,花掉了40万。
“房间”里的标配,包括恒温的中央空调;与卷轴等大的绢纸铺就的“地毯”;进口的超级调湿剂,可定制湿度60%,精度极高。
《草书千字文卷》在干燥的东北呆了数十年,习惯了北方的气候,初下江南难免水土不服,湿度和温度调控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然,从宫里带出来的一套行头也是不可少的。卷轴自带乾隆御书的玉佩,外着丝绸布包,盛在防潮防虫的樟木盒子里。被取出时,外人都要退避三尺,辽博专员戴着手套和口罩,小心翼翼展开。
近距离观看这卷轴,北宋皇宫御用的描金云龙底纹白麻纸的真容才能看得一清二楚。千年前的画师用金粉手工绘上去的龙纹,在宋徽宗的狂草下面闪闪发光,龙鳞细如毛发,令人叹为观止。
光这样的纸,如今已经拍出几十万元的天价,因为,制作的工艺早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