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匾将圣旨内容刻在牌匾上,用来展示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张杰摄
什么是圣旨?
圣旨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布告臣民、委任官吏、册封宗室、表彰功德、告谕外邦的一种专用的文书形式,起源于商周,规制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最后完善于明清。最初皇帝下达的命令不叫圣旨,有称“命”、“令”、“政”。直到宋代,皇帝和大臣们才通称帝令为“圣旨”。在书写上,有的是皇帝亲笔书写,有的是当时的大书法家、大学士为皇帝代写,而且文字严谨,几乎达到了无可增删的程度,其内容大多具有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
提到圣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古装电视剧中,常见宫廷太监手捧一卷金灿灿的皇绫,宣读圣旨往往开头念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然而,真实的圣旨都是金黄色的吗?开头都是“皇帝诏曰”吗?昨日,36道明清圣旨驾到西安钟鼓楼博物馆,记者辗转联系到徐州圣旨博物馆馆长周庆明,向人们揭秘圣旨的故事。
明清时期,给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颜色有三色、五色和七色的,五品以下的颜色一般为单一的纯白绫
>>>36道圣旨用料是什么,涉及哪些皇帝?
此次展览是由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和南昌市滕王阁管理处联合主办的《奉天承运—明清圣旨臻品展》,56件展品中包括36道圣旨,此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7日,展览位于钟楼二、三楼上,此次展览不单独售票,持钟楼的门票就可参观。
滕王阁管理处书记周婷芳说,此次展出的圣旨以明清圣旨为主,其中最早的是明朝正统七年六月二十五日(1442年)颁发的圣旨,还有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宣统等各个时期的圣旨,从圣旨的用料上来看,特别是康乾盛世时期的圣旨,用料考究,色彩绚丽,就是现在看来,也依然光彩夺目;而到了清朝末年,光绪皇帝颁发的圣旨已没了昔日华丽的锦缎,以粗糙布料所代替。
>>>圣旨为啥五颜六色?
在展出的圣旨中,记者发现,虽然圣旨的长短大小不一,但文字都写得端庄秀丽,圆润飘逸,行文洗练、均是竖着写的。
在明代的圣旨中,只有汉文一种,而清代的圣旨,则采用满文、汉文两种。在此次展出的圣旨中,还有来自长安区的张氏家族所珍藏的九道圣旨。
西汉帝陵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孔正一说,清代的圣旨大多是翰林院的大学士替皇帝书写,林则徐也曾写过圣旨。清代的圣旨是由满文和汉文合璧书写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圣旨是金黄颜色,然而展出的圣旨是多色的,一道圣旨往往分段织成,每段的颜色还都不一样;而圣旨上所写的字,更是五颜六色,有红色、黑色、蓝色、绿色等很多种颜色。
据了解,明清时期的圣旨,一般一至五品的官员用诰命授予;五品以下则用敕命授予。由于当年所授官员级别不同,所以颁发的诰命圣旨和敕命圣旨的颜色也不一样。一般来说,五品以上官员所得到的圣旨,其色彩比较丰富,有三色、五色、七色等,即由三彩、五彩或七彩绫分段织成,看起来富丽堂皇。而五品以下的官员接到的圣旨,一般就是白绫所做。在清末时期,由于朝政腐败、经济衰落,诰命所用的材料也变得很差。
周庆明说,明清的圣旨一般是宽31.5至33厘米、长2米至5米不等的绫锦丝织物。两端置轴,轴连包首,包首连主体,两轴对卷存放。宣旨时手将轴平端,上倾四十五度,边放边卷,即可缓缓展读。目前他们发现最多彩的圣旨是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十五日的诰命,七彩绫,七色书写。
>>>圣旨“奉天承运”开头从哪个朝代开始?
在现代的古装剧中,无论明清还是汉唐,在宣读圣旨时大多是由太监宣读,而且开头常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这样的开头并非准确。在此次展出的圣旨中,大多为“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其中,“奉”字放第一行,“天承运”放第二行顶格,“皇帝制曰”放第三行。
据专家介绍,圣旨在措辞方面会因具体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辞,比如有“诏曰、制曰、敕曰”等多种,其中“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如皇帝嗣位、太子继位等。其格式:起首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始,接叙诏告事由,最后以“布告中外,咸使闻知”或“布告天下,咸使闻知”结束。文尾书明下诏的年月日并加盖“皇帝之宝”。而“制曰”则是皇帝的德音下达,类似于嘉奖令之类的。而“敕曰”是告诫的意思。皇帝在给官员加官晋爵的同时要警告你不要恃宠而骄。
那么,圣旨是不是都以“奉天承运”开始呢?周庆明说,采用“奉天承运”为圣旨,是从明代开始的。之前,在唐代皇帝的诏书中,多采用“门下”两字,因为圣旨一般由当时的门下省审核颁发,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圣旨,开头语便是:“门下,天下之本……”也有用“朕绍膺骏命”等词作开头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长生天,所以元朝时期的圣旨开头语一律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最早使用“奉天承运”作为圣旨开头语的,则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刚当皇帝时爱用“参酌唐宋”,十多年后才换用“奉天承运”,之后就固定了下来。
>>>慈禧太后颁发的“懿旨”说了些啥?
在此次展出的文物中,还有一道慈禧太后下发的懿旨(复制品),该懿旨看起来还颇为开明,上面写着“一视同仁”,懿旨内容是说满族和汉族的官或民从此开脱“禁令”,允许通婚。主张汉族妇女放足,并明确表示这是一种“积习”应予“渐除”。
据专家介绍,该懿旨颁发于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公元一九O二年,当时清政府刚经历了《辛丑条约》刺激;国内废科举、办学堂的新形势正在兴起,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正在觉醒。也许是外国列强的进入,激化的外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内部矛盾成了次要矛盾;或许大清王朝统治下的满汉民族已经历二百多年的融合,使得“慈禧太后”突发善心,下了这样一道懿旨。
本报记者周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