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破译历史的路障:刘墉丛考

破译历史的路障:刘墉丛考

2014-05-07 09:18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构成对其理解的疑难点,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准确破译其历史迷雾的路障。而这些路障如果不被拆除,就往往会对恢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或确认其莱一方面的历史纪录违成极大的障碍,而这对于以求真为使命的历史研究来讲无疑是致命的。研究清代历史名人刘墉,就会遇到本文所考的四个疑难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排查的方法,比较彻底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一、刘墉墓挖掘真相考

刘墉墓挖掘情况调查,对验证刘墉生前诸事无疑有重要意义。这是比较典型的“二重证据法”治史方法的具体运用。但本人对其墓挖掘情况的调查,起始,因方法不当,前七次调查情况皆与事实相悖。如有人说,刘墉墓挖出两大筐金银财宝,并由此得出刘墉不是清官的结论:再如刘墉墓乃衣冠冢,因此得出与刘氏族谱所载刘墉卒后葬于白家庄北茔与事实不符的结论;与此密切相关的另一个说法则指刘墉墓乃其疑冢云云。还有人甚至说,刘墉墓出土两枝毛笔,并以此作为铁证推论刘墉生前所用毛笔乃是狼毫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许多,总而言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问其是否亲眼目睹,皆云未见,只是道听途说而己。因此刘墉墓真实情况仍是一头雾水,不得要领。我后来发现,失误在于路子不对。原以为,刘氏后裔对其祖上情况肯定留心,因此,对刘墉墓他们最有发言权。所以,当笔者调查时,刘氏后裔便成为首选目标。殊不知,刘氏后裔解放前多属地主、富农,在文革前后那个特别重视阶级成分的年代,他们正被管制或歧视,挖其祖坟,回避尤恐不及,哪里还敢去亲临现场或去探听其祖坟被挖情形。因此,他们不仅不知情,反而比一般人更不明真相。找他们了解此事,无异缘木求鱼。因此只有找到现场目击者!只有找到他们,才能将最真实的情况搞到手。于是,笔者在友人的帮助下找到了精明干练,十分严谨,又亲历其事的薛加顺老人。今将其提供情况附后。

刘墉墓挖掘始末

原刘墉墓位于今山东省高密市方市乡白家庄后,现刘墉墓(现刘墉墓乃高密市现文化局长,原方市乡党委书记范锡宝同志所建,碑为刘墉远房六世孙刘寿农所立)附近。刘墉墓,葬有刘墉及其结发妻子单氏尸骸。墉在东,妻在西。墓为金顶子坟①,墓道内有1米8左右高度。青砖砌成。挖刘墉墓的起因:

1958年注沟区开三干会,布置清墓。理由是可扩大耕种面积。傍晚,每社便派一副社长从会上回到乡里贯彻此事。方市社②副社长薛成烈回来布置工作。他说:“事很急,哪里不下手也不行!”当夜在白家庄找了七、八个民兵,先去清刘墉墓。主意是谁出的,在上级调查时,谁也没有调查明白。但多数人认为是薛成烈的主意。当时挖刘墉墓的想法是因为刘墉做过阁老,考虑到他的墓中金银财宝也许能多,再就是因为听到有关刘墉的传说太多,大家对刘墉墓都感兴趣,刘墉墓当夜即被挖通,按近天亮,墓室之门便被撬开。当时我在乡里干财务,开会布置时我在场,刘墉墓被挖开的一大早,我就到了现场,因为需要我参与保管文物。

 

墓内物品:

一、棺材:柏木做成,已溃烂,倒向两边。

二、尸骨;刘墉脑壳很大,二十五公分见圆,眼窝内可放下大鸡蛋。小腿骨很长,半米长还多。在场民兵估计刘墉身高在1米95至2米之间(因刘墉身高与常人比过于悬殊,笔者对此略有怀疑。就问薛如以统勋尸骸推测,统勋身高应是多少?薛答1米70左右。由此可知薛并未夸张。笔者注。)。墓内灯芯草、木炭灰很多,

三、印章一个,2公分见方,四周刻字。

四,由缎子做成的铭旌③一个,已烂成糠。

五、顶子一个④。

六、上朝笏板一个,宽5公分,高2尺左右,玉质,顶部为龙头。

七、小玉佛一个,高15公分。

八、朝珠一串,磁质,五色,直径1公分左右。穿珠之绳当时未烂,两人对拉,不能断,据说用土茧丝做成,万年不烂。

九、衣服已烂。

(当时,笔者专门问薛,墓内有无毛笔等陪葬品,老人十分肯定地说;“没有!”)

开始猜想刘墉墓内可能会有许多宝物,结果令人大失所望。从墓葬看,刘墉确为清官。

掘墓后,青岛古宝店来了两人。第一次,我未在家,柜子打不开(因两把锁,每人一把)。第二次,我在。书记、社长亲手打开柜子。来人说刘统勋的顶子(刘统勋墓在自家庄村前,刘墉墓被挖后不久,也被挖开,墓葬品更少)我们不看,只看刘墉的顶子。他们在刘墉的顶子上找了半天,找到了一颗绿豆粒大小的珠子,说:“我们就是冲着这颗珠子来的。”然仔细端详后,却十分遗憾地说:“废了!可惜!”后来,连其他出土文物一起卖给了青岛古宝店。玉佛卖了35元,笏板卖了80元。珠子如果不坏,当时能值3600元,后来区里一位领导领着中央、省、县三级下来的人,带着县志、族谱找到社里,调查刘墉墓被挖情况,当时未卖的文物都用小推车运到区里,后来据说又送到了北京。

 

二、刘墉称刘墫为五哥考

在刘墉家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刘墉写给刘墫的。另外在《刘文清公遗集》中,刘墉亦有数诗是写给刘墫的。在这些史料中,刘墉皆称刘墫为“五哥”或“五兄”。刘墉为何称刘墫为“五哥”?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刘墫不是刘墉同胞兄弟,因为刘墉同胞兄弟只有其弟刘堪与他本人。那么这位“五哥”刘墫是刘氏家族哪一脉呢?查刘氏族谱可知,刘|墫乃刘棨四弟刘棐二子刘继爚智四子。在刘墉祖父刘棨一脉中,刘墉在兄弟大排行中为十一,所以,晚年在给老家兄弟家书中,刘墉常署“十一兄具”款。通过排查发现,刘棨第五位孙子中举时,刘墫还未出生。因此完全可以确定,刘墉称刘墫为五哥,不是从其曾祖父刘必显重孙大排行而言。那么刘墫是否在刘棨一脉中大排行为五呢?查刘氏族谱可以完全推定,刘墫不可能在此排行中行五。刘墫在刘继爚儿子排行中是否行五呢?刘氏族谱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刘继爚只有四个儿子。刘墫怎么能行五呢?到此为止,所有线索全部中断,看来通过文献排查法已经无解,然找到刘墫后人刘镜亿老人后,答案出奇得简单,而且非常合理!原来刘墫兄弟五人,行五,因此,刘墉才称之为“五哥”或“五兄”。族谱载兄弟四人而非五人,乃是因为四兄早天且无嗣,故修谱时被略去之故。今将刘镜亿老人“关于刘墫行五情况的证明”附后。

关于先祖刘墫行五的证明

刘墫在我们家里被尊称为五老太爷,即张戈庄四支①中的第四支。小张戈庄大老太爷名:增(长支)河东②二老太爷名:埴(二支):西张戈庄东半村③三老太爷名:垲(三支)。当我十三岁上小学时问我父亲,四老太爷是谁,父亲答不上来。又去找垲祖的后人,文化很高的伯父刘相三,也答不上来。我很留心这一问题。直到1962年前后,在垲祖的后人刘铄俊二哥家里说起此事,他拿出了一本“主册”④叫我看了看,才把问题搞清了。

原来,墫祖确是弟兄五个。

在我们家族主册上,墫祖兄弟是这样排行的:增、埴、垲、圻、墫。圻祖名侧注两字:“少亡”。别无他字。圻祖因少亡,无后嗣,故未入族谱。因此造成后人无可稽考的局面。特此证明。

刘氏十五世孙镜亿

于2000年二月二十九日写于注沟镇供电所

 

三、刘墉“御赐清爱堂”考

在刘墉书作上常常见到内容为“御赐清爱堂”的印章,当他去世之后,其一生作品精华结集为《清爱堂帖》,由此不难看出,搞清“清爱堂”堂号的含义,对于解释刘墉作品,应是一个令人难以回避的问题。“清爱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清爱堂”既是御赐,肯定就与刘氏家族与皇帝的交往有关。笔者对此问题的考查即从此开始,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刘墉频频使用的这一堂号,并不产生于刘墉与皇帝们(乾隆 嘉庆)的交往中。由此可以肯定堂号肯定产生于刘墉先人与皇帝们的交往中,刘墉用此堂号,乃是家族的自豪感使然。查阅嘉庆十九年(1814)刘镮之所修《刘氏族谱》方知,“清爱堂”乃刘棨在“直隶天津道”任上蒙恩御赐所得。进一步查阅刘鐶之所修,其后人尊之为‘三公年表'的资料,方知刘棨受赐具体时间为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其具体职务乃天津道山东按察司副使。问题接着又来了,刘棨为什么会获得这一赏赐呢?笔者虽查阅了许多史料仍不得要领。后来在偶然翻阅清道光年间淄川人王培荀所著《乡园忆旧录》时发现康熙御赐“清爱堂”竟与刘果相关,其记载如下:“果,字毅卿,号木斋,官江南提学道。宰河间时,圣祖南巡畿辅,有‘清廉爱民’之褒,家遂有‘清爱堂’”。那么到底是刘果还是刘棨获此御题呢?考查至此可谓按倒葫芦瓢起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随意翻拣乡人所编本县进士有关资料时,无意中竞找到了答案。此堂号竟是刘棨向特别欣赏他的康熙皇帝拜赐所得!而非康熙皇帝主动赐与。其具体经过是这样的:刘棨在为母守制服除后,补湖南长沙府同知。康熙说:“刘棨居官甚好,未知学问如何?”因试四六文一篇,蒙褒赏即授山西平阳府知府。刘棨到任后,裁汰陋例,捐除繁苛,一切问题的解决皆雷厉风行,效率极高。并延请孔尚任为制乐器、教雅乐,推教化,政绩显赫,朝野上下一片赞誉。康熙四十八年(1709)九卿应诏举廉能吏员,以知府被举者,唯刘棨与陈鹏年二人。次年,擢天津道。一次在天津迎驾时,诏许从官恭瞻。因奏其兄刘果在河间县任知县时受到“清廉爱民褒奖之事,并顺便求康熙皇帝赐书,康熙皇帝为之题写了“清爱堂”堂号。由上述史料我们可以推知——“清”乃“清廉之简,“爱”乃“爱民”之简,“清爱”乃“清廉爱民”之简也。康熙皇帝为刘家题写此堂号,可以说既有对刘果、刘棨的表彰,又饱含着对刘氏家族的殷切期望。刘家从此以之颜其堂,并借其语义教育其为官子弟“清廉爱民”,保有祖风。由此我们又可推知,刘墉使用此“御赐清爱堂”印文的本意不外乎两点,一是自警自励,二是表扬祖德。至于刘墉侄刘镮之奉敕将其书法珍品荟萃上石,而颜之曰“清爱堂”,推其用意大概主要还在于用以旌表刘墉克绍家声,光宗耀祖的不朽功业。

 

四、刘墉常用印“御赐海岱高门第”考

既是“御赐”,那么肯定与刘墉及其家族跟皇帝的交往相关,先从刘墉查起,结果在《乡园忆旧录》一书中,查到王培荀有如下记栽:“诸城刘文清公视学安徽,高宗赐诗云‘海岱高门第,瀛州新翰林’文清私刻印日‘御赐海岱高门第’”。果然如此!刘墉与皇帝交往中皇帝对其格外的恩典,恐怕多数会在其应制诗集中得到反映。果然,阅《刘文清公应制诗集》又得刘墉“恭和御制示安徽学政刘墉元韵”一诗,其诗为:“久沐恩如海。新知士有林。天章荣捧璧,雅化念追金。勖以功裘业,殷然陶铸心。庚歌惭里拙,濡翰颂高深”。笔者到刘墉老家搞调查时,与七十三岁的刘敬亿老人相遇。他十分高兴,慨然将其在山大工作的兄长刘震先生所编《刘氏先祖历史概况》一书借阅,遂使乾隆赠诗得窥全豹。此诗是这样写的:“海岱高门第,瀛州新翰林。尔称拟东箭,且爱栋南金。河诫伐檀诮,薪勤芃域心。家声免永继,莫负奖期深。”诗中“东箭”乃“东南竹箭”简省,喻人杰。“南金”常与“东箭”并用,亦是“人杰之喻,“伐檀”在此为“贪求之意。“芃域。生满柴草的地方”。此诗大意是:你祖上是青州很有名望的门第,你是新“登瀛州”的翰林。这是十分光彩的。你堪称优秀人才,我很喜欢你,希望你能够既廉洁又勤劳,不要让人指责你对下盘剥,对公财贪得无厌。你要永远继承你祖上的优秀家风与名扬四海的清誉。千万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殷切期望。从此诗来看,乾隆皇帝待刘墉确实如家人父子。一帆风顺的刘墉蒙此宠遇,当时心情可想而知,而际此宠遇,在日后每每想起之际,又当是多么温馨。因此刘墉锈治此印,一记宠遇,自是情理中事。而查所有资料知,刘墉一生做安徽学政只有一任。任期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九月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九月,恰三年时间。由此可知,乾隆此诗做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九月。海岱,青州古称,但此青州并非清代时的青州,而是指大禹治水时,天下共分为九洲时的青州。“海岱高门第”意为古青州地城内的的贵门第。刘氏家族自刘墉曾祖父刘必显开始至刘墉做安徽学政止,其家族就出了二十四个举人,七个进士,为官者甚多,本族官至知县以上的比比皆是。其曾祖父官至员外郎,其祖父官至布政史,其父官至尚书、军机大臣,且官声干云,广受拥戴。在古青州之内。称之为“高门第可谓名符其实。推想刘墉刻制此印的目的,大概一是为了纪念皇帝对自己的宠遇,二是为了以皇帝的嘱托之词勉励自己。而刘墉一生被国家与百姓依之为干城的不俗表现,也应该说是对乾隆皇帝“莫负奖期深”了。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