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线的认知与表现

线的认知与表现

2014-05-12 09:11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在艺术创作中,线具有无限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有多少件作品,就有多少种线的形态。但是,只要暂时忽略艺术家、艺术作品之间的个性差异,那我们还是可以寻找到一些相对稳定的形式规则。在艺术作品中,它们构成了线的基本属性。

在这里,我们对线条的性质有4个方面的判断:第一,所有艺术品中的线都是痕迹与存在,是心灵活动载体,正如罗杰·弗莱所言:它们“直接启示艺术家的个性”。第二,线是呈现物象的最简略、最直观的方式,是物象的载体。在所有类型的再现性绘画中,线都可以起到这样一种作用。有些时候,画面仅仅凭借线条就可以充分传达出再现性内涵。例如人类早期石刻岩画、地画、洞窟壁画、中国的白描、白画、粉本。西方的线性素描艺术也是如此,荷尔拜因、安格尔等大师的作品就是典型的例子。第三,线条本身以及线条在画面上的组合运用都带有装饰性。这种特性或隐或显,有时会依随物象,有时又独立于再现性诉求之外。但不管怎样,装饰性是始终存在的。第四,抽象的、理念中的线同样影响了艺术创作。在画面上,这种线是无形的,但同时又无处不在。在西方艺术中,它表现为透视法则,完全按照纯粹的几何学原理设计画面。在传统中国画中,它指的是“势”,或“气”,呈现出流动的、生生不息的韵味。

基于上述四种认知,艺术家创造出了极为丰富的线条形态,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艺术史传统。从我们的视觉经验来看,物体由体积而呈现于空间中,因体积透视关系,自然产生了物体体积边缘的消失现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轮廓线。我们说看到了什么形状时,指的就是这个轮廓线。它是一种稳定的、有规则的视觉现象。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视知觉结构,所以在事物形状的体认上不会有任何差异,真正的差异来自于我们的内在心理结构。同样一个苹果,我们描画出来的结果却是千差万别。因此,在绘画中出现的线,完全是人类创造的空间境遇中的产物,或者说得更明确一些,是人类心灵活动的产物。沃尔夫林在《美术史的基本原则》的开篇部分即讲述了一个生动的事例:路德维希·里希特(Ludwig Richter)和3个朋友外出画风景。他们都决心把自然描绘得毫厘不爽。虽然题材相同,而且每个人都忠实再现了双眼所见,但最终出现的却是4幅全然不同的图画,其差别就如4位画家的个性差异那样明显。据此,里希特得出结论说,并不存在客观的视觉,对形体和色彩的理解总是因个人气质而异。从表面上看,这个故事似乎只是艺术史中的一个特例,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整个艺术史,就会发现这其实正是艺术史中的常理。天地山川、自然万物本身并无不同,但我们的观察与表现方式却千差万别。艺术史中最迷人的风格问题就来自于此。

 

 

西方绘画材料和工具,相对中国画而言要丰富得多,由此反映在线条的表现中的多变性也更大。如钢笔、铅笔、炭笔、色粉笔、毛笔、刷子等不同特性的笔,以及所运用的绘画材料等,都会在画面上十分明显地呈现出材料自身所附带的不同属性和特征。而画在不同质地的纸张上或在不同质地的布面上的线条,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另外,作者在控制工具的力度和速度的同时,也会造成线的粗细浓淡和虚实强弱的不同,由此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自然千差万别,各有特色。

莱奥纳尔多是擅长用线的绘画大师。然而,在《论绘画》(Leonardo Trattato della pittura)中,他却再三告诫艺术家们不要用轮廓线来勾勒形体,这似乎和我们的印象相互矛盾。实际上,莱奥纳尔多这句话很可能是针对波蒂切利,因为后者非常喜欢用黑颜色来勾描轮廓。“从更高一个层次上讲,莱奥纳尔多比波蒂切利更具有线描性,虽然他笔下的物象更加柔和,而且已经让背景人物消除了生硬的浮雕感。关键问题就在于他的轮廓线能在画面上形成一种全新的力量,一种有力的语言,并诱使观众去追随这种语言。”

在绘画中,恰当地运用线的粗细、深浅、浓淡和运笔节奏、快慢等手法,能表达出物体细微的形体关系和结构韵律。以拉斐尔的线条为例:和15世纪琐碎的轮廓线相比,他的线条极为高雅,线型新颖、悠长、连绵不绝。在乔尔乔纳(Giorgione)的《维纳斯》中,我们可以通过线条的动态,感觉到它与《西斯廷圣母》的密切关系。拉斐尔以独特的线描确立了自己的绘画体系,他严守规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克制和庄严,形成了欧洲古典艺术的典范。

荷尔拜因的绘画尤其善于利用绵长的轮廓线表现形体,在他的肖像画中,人物面部的轮廓线从太阳穴流动到下巴,形成一条长长的、连贯的、有节奏的、统一的、有力的线。鼻子、嘴巴和嘴唇的边缘线也是用均匀的、完整的线画出来的,帽子和整个体系一样是一种剪影造型,甚至连胡子也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现的。对荷尔拜因来讲,织物衣袍也是用连绵的线条来进行表现。

很明显,在拉斐尔、荷尔拜因的笔下,线是一种主导图式。当一幅素描致力于勾摹边缘线,并开始出现均匀的、不间断的轮廓线时,一种截然不同的观察方式也就出现了。不仅仅是人物的轮廓线、织物的边缘线,而就连衣纹和褶皱的内在形体也是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的。到处都是清晰、稳定的线条。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