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已于近日开幕,并将持续展至11月23日。作为双年展重要元素的国家馆此次在总策展人库哈斯提出的“吸收现代性”这一统一命题下,呈现了各自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对于现代性的吸收。韩国馆以通过回顾朝韩建筑100年历史做出回应获得金狮奖。而中国馆则以“山外山”为主题呈现了100多年来中国建筑如何以东方格局吸收和化解现代化的冲击。事实上,这并非是中国馆首次在世界面前呈现中国建筑元素。新京报记者梳理自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设有中国馆以来,中国符号便一直是个永恒不变的展示主题。
两年一届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已经成为建筑界、艺术界的一大盛事。此届由明星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操刀,他希望此届双年展能一改往届对建筑师的关注,而回归到建筑本身来。为此他将此届双年展的主题定在了“基本法则”,希望让参展国家及建筑师重新回到建筑最基本的东西。与此同时,他给国家馆定下的主题则是吸收现代性,呈现各个国家在现代化100年来所经历的种种。对此,韩国馆以通过回顾朝韩建筑100年历史作为回应。
中国馆以“山外山”为主题呈现了100多年来中国建筑如何以东方格局吸收和化解现代化的冲击。同时还大量展现了过去百年间中国建筑在构件、结构、格局、造园和形意方面的案例,一方面突出现代性作为外来冲击,以及中国建筑现代化过程中此起彼伏的矛盾,另一方面则暗示中国文明对外来冲击所一贯具有的化解甚至同化能力。
双年展历史上的中国元素
2006年青瓦+竹子
中国馆项目由范迪安和王明贤策展,推出了建筑师王澍和艺术家许江的“瓦园”项目。“瓦园”的方案在处女花园的一块场地上,使用6万块瓦片和竹篾等修建一处800平方米的侧斜瓦顶。人们可以通过一条曲折竹桥登临其上。瓦园一隅,王澍和工匠建造了一处竹材敞廊,许江则以象山校园青瓦屋顶为题材绘出《黑瓦、白瓦》悬挂在那里。
2008年胡同
在此届“那儿——超越房屋的建筑”的主题下,中国馆策展团队张永和、阿城、龚彦选定了“普通建筑”来呼应,且分为“应对”和“日常生长”两个部分。其中建筑师刘家琨、刘克成、李兴钢、童明、葛明呈现了“再生砖”、“集水墙”、“纸砖房”、“支架栖所”等作品。而“日常生长”部分则专门用照片形式呈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生长姿态。艺术家王迪参展的作品分为《红色住宅》和《北京街巷》两个部分,通过对几段北京胡同街区的连贯拍摄,展现城市建筑、环境之间自然生长的关系以及和非生长关系的冲突。
2010年园林
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指定“人们相遇于建筑”为本届展览主题。中国馆策展人唐克扬则提出了“来此与中国约会”方案作为回应。其中,参展建筑师朱锫呈现了从中国传统园林中寻找到的灵感。朱锫在处女花园内搭建了一个名叫“意园”的装置。这是一个虚幻的“光的矩阵”,由1300多根透明、半透明的玻璃杆构成。上部的半透明感和底部的透明感,使得整个装置似白云飘浮于地面之上,虚幻而超现实。
2012年故宫
方振宁以“原初”为主题策展了此届中国馆,呈现了魏春雨、王昀、邵伟平、许东亮和陶娜5位建筑师和艺术家的装置及综合媒体等作品。其中,陶娜的作品中中国元素极为明显。陶娜的《天阙》由三层叠加的画面组成,第一层便用了故宫平面图。而王昀的装置《方庭》则运用了其所关注的聚落概念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李健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