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1日电(记者戴盈李娜)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将于6月15日闭幕,本周进入最后倒计时。这个为期两个月的展览受到了观众的热捧,博物馆专门开辟了夜场。
展览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是这十幅油画?为什么没有中世纪作品的身影?带着这些问题,记者独家专访了法方策展人塞西尔·麦颂奈芙女士。
记者:您有没有预见到法国名画展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
麦颂奈芙:我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如何办一个吸引人的展览上。我们想有可能会取得成功。实际上,参观人数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记者:您对这个展览自身的期待是什么?您想传递一个什么信息给中国观众?向后者展示什么?
麦颂奈芙:我们的目标是和中国大众分享法国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个片段。从一开始,寻找共鸣就处于整个展览项目的中心,并决定了它的形式和进程。在距离法国几千公里以外的地方,展厅的布置让参观者宛若徜徉于法国博物馆之中,同时我们还播放了一些短片,让观众可以对作品、艺术家、作品所讨论的主题以及作品在艺术史中的地位有更多的了解。
我们既带来了中国家喻户晓的画家如雷诺阿、毕加索的传世之作,也向观众介绍在法国享有很高知名度、但在中国没那么出名的艺术家,如拉·图尔和费尔南·莱热的作品。这个展览为中国观众了解法国绘画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
记者:前后只用了4个月时间来筹办这么一个重大展览,有没有遇到什么挑战?
麦颂奈芙:整个展览就是一个挑战,一个集体挑战。首先是你怎么安排时间表,安排物流,怎么去协调。其次是内容:我们如何去总结法国油画的历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从《佛朗索瓦一世》到毕加索生前最后时期的创作。第三个挑战是你如何打通关联性:把每一幅深深烙印在我们文化中的经典作品介绍给一个可能首次看见它的大众?通过什么手段来介绍?
记者:如何从五家法国博物馆里选出这十幅作品的,而不是其它的佳作?
麦颂奈芙:我们有几个选择的标准:艺术家要有名,作品本身的地位,主题是不是具有普世性。此外,我们还要考虑作品是不是在可以出借状态,它们的保存情况如何,它们能否承受旅行而不冒太多风险。
记者:为什么法国名画展选择了这四个主题:艺术与权力、爱与诱惑、人物形象与现代、光与影?
麦颂奈芙:在展览中,每一幅作品都被放在了代表收藏它的博物馆的展厅中。通过配图的文字和短片介绍,每个参观者可以加深对单独作品的了解。而主题则相反,它让观众得以将作品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这种联系超越了时间和艺术流派。我个人觉得关于权力、人物形象、情感的问题是昨天、今天,此间或彼处的艺术家都共同思考的问题。
记者: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个展览是讲法国艺术史的故事。实际上,这十幅作品也仅涵盖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后期。为什么做如此安排?
麦颂奈芙:是的,展览是回顾法国艺术史。当然,你不能把这看作是一个穷尽之旅。它只是让你对它最美的一些视觉类创作有一个认识。对我们而言,明智的选择是将展览局限在一个更统一的油画类型下,而不是去做一个编年史并陷入无法协调的大杂烩中。因此,浓缩在5个世纪里,使得展览得以首尾呼应。必须承认一点,这次展览并没有一幅中世纪油画。不过,要考虑到一些现实因素的限制:中世纪油画都是在木质板面上创作,以金箔为底,很脆弱。经不起长途运输和环境改变。
记者:能介绍一下由您负责策展的其它在中国或者法国的展览吗?
麦颂奈芙:我正在为巴黎的卢森堡博物馆筹备一个都铎王朝展,明年3月开幕,与伦敦国家肖像画廊合作的项目。这个展览主要讲述了这些国王和王后的生活如何启发了艺术家,并创造了一个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