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黄杨木雕大师展示10余道工序 自创乱刀叠刻法(图)

黄杨木雕大师展示10余道工序 自创乱刀叠刻法(图)

2014-06-18 06:47 文章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点击进入下一页

柯愈勄对自己所刻的黄杨木雕作品十分珍爱。

“一片秋日的枯荷上停着一只充满生机的青蛙,轻薄残碎的荷叶与灵动机敏的青蛙几乎让人忘记了这是用一块百年老木雕刻而成的艺术品……”6月16日晚22时45分,柯愈勄的黄杨木雕亮相中央电视台十频道《探索·发现》栏目的《手艺》系列节目。

记者熊明摄

见习记者杨晨

 

 

柯愈勄是谁?

今年65岁的他,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杨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5件作品曾分别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作为重庆首位登上该节目的工艺美术大师,其雕刻艺术是怎样吸引了节目组的青睐?录制节目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昨天上午,本报记者来到柯愈勄工作间,探访关于他创作背后的故事。

通过对比引起对生死的思考

本期《手艺》节目主题为《刀镌蛙魂》,主要围绕柯愈勄制作黄杨木雕的过程,展示其从构思、选料、断木、打毛坯、细刻等10余道工序。30多分钟的节目,从去年11月份开始,录制了近半年时间。

昨日,记者有幸在柯愈勄的工作案台上看到在节目中亮相的艺术品“真容”:一只灵动的青蛙趴在一片枯萎的荷叶杆上小憩,叶子上每一根脉络都清晰可见,相当精致。柯愈勄说,这件作品还暂未命名,创作的初衷是想通过充满生机的青蛙与枯萎荷叶的对比,引起对生死的思考。

记者发现,从入驻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作品《期待》到中国美术馆《秋望2007》,柯愈勄创作中出现最多的就是青蛙这一意象,这是为什么?

“我对青蛙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柯愈勄告诉记者,曾经从医的他见证过青蛙为医学和人类健康作出的无数贡献,他带领学生做过难以计数的青蛙实验。“用雕刻这种质朴的形式,表达对青蛙奉献精神的感恩与崇敬。”

为此,著名诗人梁上泉曾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别人刀下是蛙的惨死,你的刀下是蛙的新生。”

为黄杨木雕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配合节目组录制档期,柯愈勄几乎每天早晨5点起床,一雕就是10多个小时。本期《手艺》节目制作人赵兴明称,柯愈勄本次作品共雕刻了不低于100万刀,“之所以被央视选中,是因为柯愈勄赋予黄杨木雕‘新’的元素。”

 

 

怎么个“新”法?“青蛙见过,荷叶见过,但用黄杨木雕制成这样的青蛙、荷叶还是头一次,令人眼前一亮。”赵兴明说。

“与别人雕罗汉等工艺品不同,我的作品源自生活。”柯愈勄称,从创意、选材、构思、雕刻到最后的打磨,其作品一直在追寻不同的创意。为了刻画荷叶、竹子、青蛙的质感,柯愈勄还自创了一套“乱刀叠刻法”,通过层层重叠地雕刻,去表现意象的纹理。

在雕刻工具上,柯愈勄也有自己的“独门武器”。记者看到其工作案台上摆满了几十把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刻刀,而每一把都是柯愈勄亲手磨制。他说,因为黄杨木较硬,刻刀的材质选取了更锋利的白锋钢,每当刀不能达及需要的角度和位置,都得重新制作更适合形状的刀具。“一块6斤重的木头在这种‘秘密武器’的运作下,最终将变成120克的工艺品。”

2010年,柯愈勄的黄杨木雕代表重庆,与举世闻名的乐清黄杨木雕齐名亮相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文化部对柯愈勄的作品评价是:“为黄杨木雕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地非遗的地域文化应互相借鉴

谈到如今的“非遗”,柯愈勄诚恳地说道:“中国的工艺美术并没有完全地将传统的非遗发扬到最大化,因为中国的非遗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各种地域的文化应该相互有所借鉴。”

在非遗技艺的传承中,柯愈勄目前已招收了6位弟子,他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要业余,“因为只有业余才能不浮躁,才能不为生存而卖艺”;另一个是要有文化,在他招收学生前都会让他们写写对于雕刻的感悟,在他看来文化才是提升非遗的关键,“技术其实很好掌握,难的是创作要与别人不一样,只有文化才能提升品位。”

柯愈勄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绘画大师吴冠中说的:“速写写什么,是写形,写神,写情。”在他看来,雕刻也如此,他也将此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