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黑石号”沉船时,埋在沙滩上的瓷碗。
7月29日至8月31日,长沙市博物馆将推出原创展览“海上丝绸之路的明珠——‘黑石号’沉船唐代长沙窑瓷器展”。展览由长沙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长沙市文物局主办,长沙市博物馆、湖南省考古学会长沙窑研究会承办。 长沙窑: “海上丝绸之路”的明珠 这次展览将精选长沙市博物馆馆藏的长沙窑遗址出土的精美器物,以及长沙窑研究会收藏的从国外购买的“黑石号”沉船出水长沙窑瓷器150余件展出。笔者在长沙窑研究会副会长林安的工作室见到了其中一批珍贵的长沙窑器皿。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一家德国公司打捞出水一艘唐代沉船,因附近有一块巨大的黑色礁石,于是将其命名为“黑石号”。这艘沉船上装载有6万多件中国瓷器,其中长沙窑瓷器就有5.6万多件。林安介绍,沉船上的瓷器用瓶壁厚实的瓮存放,虽历经一千多年海水的浸泡,仍大多保存完好。其中一件底部刻有“宝历二年”(公元826年)铭文,结合其他器物考证,沉船的年代确认为唐代;而在另一件珍品上,标注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等字样,这是当时长沙窑的一个烧制地点,“石渚”在今长沙望城区铜官石渚湖一带,由此也可推断,沉船上的瓷器应是来自当时风靡世界的长沙窑。 长沙窑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以烧造釉下多彩陶瓷为主的窑场,它的兴起,改变了自隋唐以来陶瓷以青、白釉色为主的生产格局,渐成“南青北白长沙彩”的鼎立之势;而它对制瓷工艺的创新,也为后世中国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即将展出的“黑石号”沉船出水长沙窑瓷器,大多为碗,其次为执壶。这些出水瓷器虽经千年侵蚀,色彩依然润泽清晰,碗上美丽的花草纹、山峰纹,浪漫的云气纹、飞鸟纹等,似画又如字。壶身烧制纹饰有古韵的诗文、山水,有异域的椰枣、人像等,这都是长沙窑深受各国客户喜爱的原因。在对外贸易兴盛的唐代,长沙窑是第一座将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相结合的瓷窑,飘洒写意的笔锋流传出令人神往的大唐风韵。 看展览: 直观体验长沙窑制法 本次展览共分为“中华彩瓷第一窑”“丝路明珠耀光芒”和“彩瓷遗珍满天下”3个部分,将对长沙窑的发现、发掘、分布、烧造、工艺创新、文化交流、外贸销售、收藏分布、学术研究等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尤其对长沙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釉下彩”装饰工艺和外贸销售等方面内容做出重点表达。展览期间,长沙市博物馆将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以增进公众理解,吸引市民广泛参与。如此大规模地对长沙窑瓷器进行专门展示演绎,在国内尚属首次。展览将全面展现长沙窑的烧造工艺、艺术创新等内容,以及长沙窑瓷器在唐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中与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