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展被诟病已久,从评选机制到获奖作品的质量,批评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已然成众矢之的。仅凭“全国美展”或“中国美协”这样的概念,就足以吸引业内乃至社会的眼球。前面乱哄哄的中国作协主办的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周啸天事件的喧嚣声还未平息,这边就有人吐槽全国美展湖北区获奖名单都是画坛“官二代”、“关系户”。真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则题为《黑幕——12届全国美展湖北区获奖内幕》的帖子,称湖北区在评选中存在不透明操作,获奖作品大多出自湖北省国画院、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美术院、武汉画院四家单位的领导关系户,获奖者多为评委子女或学生。
其实,鲁迅笔下的那些中国人喜欢围观、看热闹的秉性今天依然丝毫不减。这篇帖子的几个关键词也深知并迎合了国人这样的看客心理,特别是圈内长期以来对全国美展又爱又恨的复杂心理:黑幕、内幕、领导、评委、关系……单就这几个词,就足以让读者浮想联翩了,这种浮想联翩的广度和深度也早已远远超越了美术圈,大家条件反射般地立刻惯性地聚拢在一起了。这也就决定了这种多少有些噱头的吐槽、条件反射或者习惯性会有有一些非理性的东西在里面。
很快,正像大家预料的一样,被吐槽方很快出来“辟谣”和辩解了。针对帖子的内容,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展览艺术工作部副调研员吴佳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们看来就是发泄,主观性太强!”并对此次评委组成及作品评选标准解释说,评委会按照惯例由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和各个专业艺委会主任、副主任组成;省美术家协会已有14年没有换届,本届评委会成员共17人,多为70多岁的老画家,资历、社会地位和行政级别都到达一定高度,有着专业的艺术判断、有自身的艺术良心。“一个教授来看美术作品,他分不清好坏吗?”“还有什么说师生关系、家庭成员关系,这个很简单,他从小就在这个熏陶当中,你要是半路出家的,这个能比吗?”“本来就是高师徒弟,能差到哪儿去呢?”“就我们美协的工作人员来讲,根本就不屑一顾。”
看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这哪里是辟谣和争辩?分明是步步给自己挖陷阱啊,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每一句都越发暴露出自身存在的巨大弊端和问题。真是越辟越乱,越辩越黑。
静观这个事件中吐槽和争辩的双方,一个不得要领,反而真的多少有“发泄”之嫌,另一个则避重就轻,左顾言他,越说越错。看着双方虚弱的“辩手”,人们发现不但问题没有得到任何的厘清与解决,反而离真相越来越远。
吐槽者的问题很明显,除了第一眼的嘘头感之外,其列举的所谓内幕并不具有多少杀伤力。谁规定了评委的子女或学生不能获奖?特别是学生,资历较老的评委大都桃李满天下,只要画得好,为什么不能获奖呢?米芾、黄荃当评委,米友仁、黄居寀获奖就是黑幕?王羲之当评委,王献之是不是就不能写书法了?所以不排除要么是出于习惯性的社会性的仇富、仇官心理,要么真是由于自己或者亲友的落选而心中不平所致的“发泄”。之所以社会上对官二代、富二代如此反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轻而易举地得到了那些其实多数普通人也能胜任,但待遇优厚,没有门路休想染指的职位,而这些人往往在能力、工作态度和品行上还不及普通人。但艺术不同于官场或其他工作,艺术虽然没有贵贱之分,却又高下之别,纵使你是玉皇大帝的儿子,画不好就是画不好,糊弄不得。所以,获奖者是否官二代并不是重点,画得好,官二代又有何妨?画不好,祖上三代贫农也不行。
而湖北美协方面的回应非但没有一句有效的反击,而且暴露出自身更多更大的问题,反而授人以柄,贻笑大方。
首先,说吐槽者是“发泄,主观性太强!”那么请问,对方为何要发泄?如果评奖流程和结果真的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无懈可击,让人心服口服,为何还要“发泄”?
其次,自爆“省美术家协会已有14年没有换届,本届评委会成员共17人,多为70多岁的老画家”。老天!14年没有换届!多数评委70多岁了,这有什么可沾沾自喜、引以为傲的?老画家当然是财富,但评委主体年龄如此偏大、没有合理的年龄构成,不难想象其在作品风格和内容的评判上会有怎样的倾向性。
三、“资历、社会地位和行政级别都到达一定高度,有着专业的艺术判断、有自身的艺术良心。”最可怕的来了,这些关键词哪一个是真正艺术家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在高校去行政化呼声日涨的今天,居然还那这个说事儿。唯有“专业的艺术判断”和“自身的艺术良心”还靠谱,但往往又是最不靠谱的,是最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左右的。评委的“艺术判断”专业与否以及“自身的艺术良心”之多少,还需要得到圈内人的共识。所以,“一个教授来看美术作品,他分不清好坏吗?”的说法也是不可靠的,一则现在很多所谓教授、专家的水平和品行早已被无情曝光,北大清华的博导不是也照样不乏抄袭自己学生的论文案例吗?二则,即便是真正的艺术家教授,分得清好坏是一回事,能不能经得起诱惑和人情,又是另一回事。
四、“还有什么说师生关系、家庭成员关系,这个很简单,他从小就在这个熏陶当中,你要是半路出家的,这个能比吗?”“本来就是高师徒弟,能差到哪儿去呢?”这两句说的大体是有道理的。文学、艺术,往往与家学与家庭条件有着密切关系,没有长期的熏染和物质的支持,平常百姓是很难出头的。张彦远说,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艺术从来就是精英式的、小众的。
但这两句话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作为一个地区性的评比,这些“官二代”、“关系户”获奖甚至占据多数也可以理解,毕竟湖北的美术积淀和实力不俗,很多作品出自特定风格特征也属正常。君不见各大美院和艺术院系毕业展,一大批模仿老师风格的作品充斥着展厅。这种“近亲繁殖”在求学、探索阶段尚可理解,如果刻意追求而无个人思考,恐怕就是灾难了。而这样的作品参展,作为评委的老师们自然是一目了然、心知肚明的。如果这些“官二代”、“关系户”占据了获奖名单的绝大多数,则对于整个地区的美术生态来说也是灾难。话说回来,难道除了这些师出同门或者血缘相通的作者,湖北区难道就没有在外省以及国外受过良好教育、非“半路出家”的优秀艺术家参与吗?如果有,他们的作品受到公正对待了吗?如果没有,恰恰又说明湖北区的美术教育“近亲繁殖”的严重程度。再纠正一个错误的、想当然的概念,谁说“半路出家”的就一定比科班出身的差?这样的例子不用举了吧?
最后,至于“本来就是高师徒弟,能差到哪儿去呢?”一说,完全是在偷换概念。要放在过去的师徒相授时代,这句话大概是没错的。苛刻的招徒条件,严格、长期的训练,大量的临摹和阅读,的确是“名师出高徒”。如今的美术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无论是从教学模式、教学心态和教学结果来看,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名师未必出高徒,高徒也未必出自名师。一个老师就上那么一两门课,班里学生的水平,相差的那可真是“海了去了”。
虚弱的吐槽与争辩,说到底,双方都没有真正对长久以来的美展评选问题理性地思考,也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总之一句话,美展的核心还是作品,让作品说话,胜过一切吐槽与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