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未到场,王刚先生替我捐献
今年中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先生约我参加在故宫博物院主办的“金秋招待会”。地点在故宫的太和殿广场,晚会由王刚先生主持。在节目流程中最后压轴的是我创作的油画作品《毛主席在故宫》的捐献仪式。
晚会6:00点开始,我工作到下午4:30分,由燕郊画室向北京城里进发,进入东四环后,汽车就开不动,那时是近6:00点,我紧忙给王刚发一短信,告诉他我被堵在东四环京通高速路上。可能要晚一点。王刚随后回了信息说:不急,七点左右才到轮到你。从东四环到东三环,我们大概走了四十分钟。这会儿我有点紧张,就顺口说了一句:不要紧的,毛主席会保佑我们的。刚说完,贵友路口绿灯亮了,一直到南河沿,一路绿灯,你说奇怪不奇怪。我们赶到故宫东华门,仅仅用了十分钟,这时是6:45分。
从故宫的东华门外能听到王刚在主持节目的声音,大概马上就要到我这儿了。我们急忙进故宫,被门卫拦住了,说我们没有车证,不能进去。我把故宫发给我的车辆通行证给他看,“这个不行,今晚不行,今晚要特别车证。”此时,你面前的门卫可不得了,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进的气概。组委会派了二位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说我是给故宫捐献画的,马上就要到我出席捐献仪式。诸如此类的话讲了许多,可门卫仍不予理睬,没办法我只有给李文儒院长打电话,电话无人接听。又给阎主任打电话,这样折腾了大概二十分钟,最后从故宫内传来车证才放行,但我知道,已经完全被耽搁了。
王刚在讲《毛主席在故宫》的故事,并非常遗憾的告诉在场所有贵宾,说姜先生今晚不能前来,委托王刚代表姜先生将此画捐献给故宫,等王刚此话落音,我却从车里下来,气喘虚虚到了太和殿广场。见到王刚,我拿起话筒,先向在场的所有贵宾道歉,说明缘由,同时,我简短述叙了关于《毛主席在故宫》这幅作品创作的初衷和过程。我告诉大家,这幅作品创作起初的构思:
那就是将韩炳文先生改成溥仪先生,这个创意体现一代旧的封建君主与一代新的人民领袖之间的历史相遇。二人同坐在紫禁城这座具有标致性历史见证物之上,交谈着彼此的感慨,二位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却决定中国这个古老国家最重要最伟大的历史转折,这种构思我没有否定,只是将此幅作品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一定会引起极大的争议。而且不是真实的历史,因为毛主席此次登上神武门的城墙是1954年5月份的事,而此时和溥仪正关押在沈阳的大狱之中,如何可能与主席坐在一起呢?毛主席接见溥仪,那是1959年以后的事情,对于历史,艺术家与历史学家是有不同表达方式,艺术家可以根据历史事实概括抽象,甚至可以夸张和错位,而历史学家则不能,故宫博物院是一座历史博物馆,所陈列的文物和收藏的艺术品,大概都应具有历史价值,完全杜撰出的戏说历史,都不会成为收藏的对象。
画中的韩炳文和现在的韩炳文
基于上述考虑,我对此画的创作构思基本定在再现历史真实这个要点上,其实韩炳文先生是见证这一历史瞬间直接见证人。他回忆当年毛主席对故宫博物院安全保卫工作提出过一些非常重要的指示。从1949年初,解放军进军北平之前就有过非常明确的口喻,要求做出精密攻城计划,绝对避免破坏故宫并要确实坚守这一点。1954年5月,毛主席在四天之内三次来故宫,主要是在紫禁城的城墙来回视察。其实他所考虑的就是故宫的安全保护工作。他对韩炳文先生说:一定确保故宫的绝对安全,尤其针对当时美蒋的空袭而言。今天我们能在太和殿广场共度金秋之夜,不免让我们联想起了1900年8月,当时太和殿广场并不是中国皇帝的天下,那是八国联军操练军队的广场,列强攻占北平之后,首先要占领的就是紫禁城。紫禁城不仅是大清帝国的心脏,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这个地方,西方列强肆意残踏,应该是对所有中华人民的民族尊严的羞辱和摧毁。
作品正在创作中
经过50多年,新的人民政权诞生,毛主席作为政权的缔造者,他的视察是在筹划如何保护和修复。而又过了54年,正是2008年的金秋,正是中华民族进入振兴之时,太和殿天地开泰、万象更新,我们坐在此地,金秋赏月,欣赏着太和殿的神圣和雄伟。如果再过54年,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