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近影
作者简介:男,汉族,祖籍山东菏泽,1961年生于哈尔滨市。1982—1990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并留校任教,讲师;1990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硕士学位;1990—2000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教授;2000—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李象群,中国艺术界后起之秀,当代著名雕塑家。他幸运地接受了系统严格的经典雕塑艺术规范的教学训练,又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直面“当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使他的雕塑艺术取得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他与各种“风尚”保持一定的既不“从众”亦不“随众”的间离,又无随“思潮”的起落而摇摆与失衡。多年来一直位于中国雕塑的前沿,在中国当代雕塑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份量。他的具像雕塑于严谨、规整、体面简括的造型中,体现出一种对法度把握游刃有余的自信和洒脱,使素以形式多样而被广泛关注的全国体育美展,其第三届、第四届金奖均为李象群的具像雕塑作品所独得,如此殊荣,亦是对李象群具像雕塑的卓越佳绩的高度褒奖。
李象群,196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第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
李象群祖籍山东,父亲李顺茂是一位正直清廉的国家干部,母亲是一位医生。婚后生下姐弟三人,李象群排行老三,上有姐姐和哥哥。
从小生活在松花江畔的李象群,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用画表现变幻无穷的松花江水。松花江水如同天空一样,从早晨到晚上,无时无刻不在变幻,红的、蓝的、金黄色的,神奇极了。在他的脑海里,松花江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只要一放学,他就拿起画笔,将画板藏在衣服后面,到松花江畔作画,画到入迷时,竟然忘记回家吃饭。从小学到中学,李象群的素描一直受到老师的表扬。上初中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中期,学校停课闹革命,今天学农、明天学工,剩下的时间,李象群就抓紧时间画画。他的画越画越精彩,有些同学自己画不好就请他帮忙指教,李象群倒也热心,经常帮助别人讲解画。李象群画画时画纸经常不够用,为不给家里增加负担,他灵机一动,想了个解决画纸的办法,就是每帮助同学画一张画,收10张画纸,这样既帮助了同学,又解决了画纸,一举两得。有时也找教他的老师要一些颜料和画笔。
除了画画,李象群还常常用冰雪和泥巴做些小雕塑。上中学时,学校组织学生看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铜像》让李象群铭记在心,用泥巴捏起了英雄的形象,他的泥塑得到了同学们的赞美。从此,他爱上了雕塑。
1976年,李象群15岁的时候,报考了哈尔滨市评剧院舞台美术。共有80多人报名,录取4人,他是被录取的4人之一。但因个人原因,李象群改变了主意,没有去报到。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17岁的李象群高中还没毕业,就被鲁迅美术学院录取了。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了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本科生。大学的前二年,他对雕塑比较迷惑,但看不懂什么是好的雕塑,做雕塑时一点感觉都找不到,甚至有转学油画的念头。一直到大三的上学期,经国内著名雕塑家、“鲁美”雕塑系杨美应老师点拨,才顿开茅塞,打开了认知雕塑的大门。每做一件雕塑都非常有感觉,他的作品令人刮目相看。从此,他备受关注,还没有毕业,就成为“鲁美”的知名才子。1982年,李象群即将毕业时,系主任找他谈话,问他毕业后有什么打算,他说只要做我的专业,在哪儿都行。其实在考学前他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哈尔滨画院,那里曾经就是他心目中最高的艺术殿堂。正当他领了27块钱的派遣费,准备买火车票回哈尔滨的时候,接到了留校的通知。留在鲁迅美术学院当老师,这是他想都没敢想的事,许多同学朋友都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
昨天的学生,今天的老师,当李象群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走进教室时,简直是不知所措。由于历史原因,教室里许多学生年龄都比他大,特别是,前来听课的老师都在瞧着他,他成了全教室的焦点。
昨天之前,他一直都是花父母的30元钱,今天拿到发给他第一个月的48元工资(实习工资,第二年为56.5元),有一种顿时成为暴发户的感觉。因为,过去手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多钱。他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工作一年后的1983年9月,李象群来到北京,通过考试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助教进修班。进修期间学到了过去没有学过的东西,客观再客观的看待事物,他深深地感到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需要学的东西很多很多。这位不安于现状的青年,求知的欲望更加强烈。而且每次考试都非常兴奋,每次考试都能超常发挥,有时连他自己都很吃惊,平时做不出的作品,考试中都能完美完成。由于成绩突出,当时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钱绍武先生非常看好这位青年,准备将其留校。但鲁迅美术学院却急急忙忙催他回去,他只好以优异的成绩走出进修班,回到“鲁美”。
回到“鲁美”后,开始了新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经历了很多坎坷,1987年李象群又考取了雕塑系贺中令教授的研究生,继续深造。1990年,他拿到了“鲁美”的雕塑系硕士学位。这期间,他与心心相印的沈阳姑娘、中央美术学院板画系毕业生李莫唯结婚成家。
不甘于现状,勇于攀登的李象群,又决心离开沈阳,于1990年9月拿着作品画册,再次坐上开往北京的列车,来到中央美术学院。他的作品件件都透着新意,透着作者鲜明的艺术语言。珍惜艺术人才的中央美院,再也不肯放他走了,用自己的实力打动了美术学院,院领导亲自写信给“鲁美”的领导,为了大局,请他们忍痛割爱。经过一翻努力,“鲁美”最终同意放人。
李象群卖掉了仅有的一件呢子大衣、录像机、电视机等值钱的东西,凑足3000块钱,于11月6日,拎着箱子和行李,只身来到北京,被安排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工作。
1990年11月16日,是李象群最难忘的日子,从哈尔滨传来喜讯,儿子出生了,乐得他一夜没睡。但仍没回去看他,只是从王府井买些巧克力、糖果分给同事,让大家和自己共同分享快乐。1991年初,李象群把妻子和儿子接到北京。那时,北京住房非常紧张,院里不能分房子给他。他每月一百多元的工资,不得不拿出70元,在附近一家小旅店租下一间不到4平方米的阁子间。里面只能摆下一张双人床和小饭桌,人根本走不进去,只能脱了鞋在床上走。房顶是纸糊的,为防止雨水往下滴,还铺着塑料布。一到冬天,孩子的小脸蛋被冻得通红。每天到食堂买饭吃,买牛奶给孩子喝。1991年10月,日本举办“91大子希望雕刻之森”国际雕塑展,通过外交部、文化部邀请李象群等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青年雕塑家参加,李象群创作的石雕作品《等待太阳升起》获优秀奖。他的雕塑得到日本雕塑家的称赞,得到我国文化部的认可,从此,他的名字开始响亮起来。从日本载誉归来的李象群,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院里分配给他筒子楼里的两间房子。在那个住房奇缺的年代,这可是件求之不得的大事情。
荣耀接踵而来,1993年,李象群在学院和研究所领导的鼓励下,用11天时间创作了雕塑《永恒的运转》,送往“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展出。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参观展览时,被深深地感动了,给予极高的评价。该作品获得展览最高奖——特等奖,并被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1994年,相继获得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作品优秀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1997年,在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上,他的雕塑《接力者》获一等奖,再次被萨马兰奇看中并收藏。此后,李象群就不怎么参加全国性展览了,目的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让年轻人有同自己一样的机会。由于有过坎坷,他深知,这个机会对年轻人是何等的重要。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合并到清华大学,改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0年,李象群加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他废寝忘食,经常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一边教学,一边创作,感到有了施展才干的新天地。一方面,可以系统地总结自己的雕塑实践,并及时传授给学生,为培养雕塑人才尽力;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检验了自己的雕塑实践,迅速提高艺术水平。教学、实践,实践、教学,互相促进,相互提高,相得益彰。他工作中的表现深得清华大学的信赖,2003年他光荣的被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2004年初,在北京798厂转产拆迁之际,他以北京市人大代表身份,一纸提案上交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建议将占地116.19万平方米的厂房厂区辟建为中国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获得批准得到了国家认可。目前园区已有几百位国内外艺术家及机构进驻,李象群在园区辟建的“0工场”艺术中心,也成了国内艺术家个人辟建的面积最大的艺术交流中心之一,目前正向着完备且高端的国际艺术交流平台迈进。
现在,李象群有两个工作室、3个助手,带6个研究生。工作室一个在清华,一个在酒仙楼798艺术区。他把798艺术区的工作室取名为“0工场”,包括一个大展厅和一个小展厅,一个设计室,一个创作室,一个画廊。这个工作室所以取名“0工场”,是因为,人生从“零”开始,万里长征从“零”起步,一切事物都是从“零”开端。所以,他在创作每件作品时,都把它看作是“零”的开始,工作的场地。
短短十几年,李象群的雕塑创作已取得骄人成绩,不论是《红星照耀中国》的毛泽东,还是北京世纪坛里的《郭沫若》,四川广安的《布衣邓小平》、哈尔滨的《杨靖宇》、山东登封市迎宾广场的《永恒的彩霞——任长霞》,今年落户连云港的《邓小平和人民在一起》群雕,以及达尔文、冼星海、陈赓大将、巴金、陶行知等诸多雕塑,他们都是革命者和民族英雄,于是有人评价说,李象群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红色雕塑家。其实,李象群的雕塑题材十分广泛,如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的《解冻》,日本大子国家雕塑公园收藏的《等待太阳升起》,中国美术馆和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博物馆收藏的《永恒的运转》、《接力者》,鲁迅美术学院收藏的《接过普罗米修斯的火种》,清华大学收藏的《郭沫若》和《争霸春秋》广州美术馆收藏的《融》,以及长春雕塑艺术馆收藏的《浮》等等。
李象群的雕塑艺术日臻成熟,大体经历了三个转折。
第一个转折是主题性创作。代表性作品如1993年完成的《永恒的运转》,这件作品完全突破了过去那种写实的传统,表现了物质、规律,正如同人的生与死,死与生一样,是不间断的轮回运转。
第二个转折是对肖像创作切入点的再思考,即在创作中,作者首先融入、走进角色,进而在感性到理性、灵性的升华中,采用一种契合角色的艺术表现手法,活现出形神兼备的具像。如1999年在杭州西湖访问巴金先生,受舒乙的委托,李象群亲自给巴金先生做了手模,之后又创作了巴金像。此作不张扬,看上去是个普通的人,学问含在里边。接着,他又挑战大家熟悉的毛泽东。毛泽东的雕塑像很多,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高潮。评心而论,人们越熟悉,创作难度越大。雕塑毛泽东时,他上陕北,钻窑洞,寻伟人足迹,一改过去毛泽东雕塑大都神化的形象。他用自己对毛泽东的理解,选择了一个崭新的切入点,做一次新的尝试,于是创作了《红星照耀中国》。站立的雕像毛泽东,两手掐腰,右腿稍微向前跨出,头戴八角帽,帽徽红星闪闪,那深邃的眼神,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在那八角帽下的脑海里正在思考着中国的明天,规划着中国的未来,活生生的思想家的再现。这尊《红星照耀中国》备受人民热爱,已被印制在中国邮政明信片上了。后来,邓小平百年诞辰,他的家乡四川广安要为其建一座雕塑,家人指定让李象群设计制作。为能创意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邓小平,李象群在接到任务后,专程赴四川广安市邓小平的家乡作了考察,走访了广安邓小平纪念馆以及熟悉邓小平的有关人士。
前往李象群工作室作现场采访的意大利、法国等外籍驻京记者,认为“布衣邓小平”是他们在采访中所见到的所有邓小平雕塑中最优秀的作品。
担任小平雕塑总协调工作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卢新华看了最后完稿的雕塑,以他的专业眼光评价说:“作为人物雕塑,‘布衣邓小平’完全是一流的作品。雕塑的外部形象细致丰满、生动逼真,让最熟悉他的家人看了都无可挑剔。”邓小平家乡百姓看后说“越看越像,面对小平,我们忍不住落泪了”。前往李象群工作室现场采访的法国、意大利记者,一再称赞李象群的创意和雕塑艺术。
第三个转折是把肖像作为载体,用肖像来说话,用肖像体现人生,用肖像反映对人生的思考。这是李象群在雕塑创作道路上一个重大突破。他新近创作的以“垂帘听政”而家喻户晓的慈禧,是一位半身裸露坐着的女人,他命名为意味深长的《堆云·堆雪》。何谓《堆云·堆雪》?李象群理解为:“云可以遮天,雪可以盖地,慈禧坐天下的时候,就如云如雪,但当云散雪化之后,她的本质也就完全地显现出来——同普通女人一样的躯体。”将神转变成人,这是对人性的尊重。过去,人们把慈禧描绘成魔鬼的化身,而李象群则给她以人性化,让她回到人类当中。一切都是虚无的,留下的只有历史。
2006年5月,李象群雕塑头像《山秀》,在英国国际肖像年度雕塑展上展出,获英国皇家肖像年度展雕塑奖——“攀格林新人奖”的亚洲第一人。成为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55年历史上获得此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也打破了欧洲雕塑家垄断此奖项的历史。《山秀》这位普通中国妇女的典型形象,感动了所有的评委,震动了欧洲雕塑界,评奖以全票通过。他也因此成为大陆唯一入选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的雕塑家。
去年,哈尔滨市委找到李象群,要在太阳岛上为他辟建“李象群艺术馆”。目前已完成设计,明年春天将动工。
盛世兴雕塑。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世界文化艺术的大交融,艺术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是有利用价值的。今天的后来者看到艺术史上的瑰宝时,体会到艺术家的灵魂和思想在作品中的永恒,有作为的艺术家绝不放弃机会来言说自己的思想。当下,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民族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艺术大师而产生艺术大师的时代。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从李象群的诸多雕塑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已经深深地打下了成为雕塑大家的根基,而且正以饱满的热情,以属于自己的雕塑观念,艺术语言,向更高的艺术殿堂攀登!
(责任编辑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