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书法 > 叶一苇雕刻作品欣赏

叶一苇雕刻作品欣赏

2009-08-28 11:01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作者近影(居中)


   诗心造印不是只刻诗句,而是以文学构思指导篆刻创作构思。诗语言精练,篆刻印语浓缩,二者至为切近。但诗心造印不排斥刻诗句,而是以篆刻的手段来表达诗意,不作诗句文字的翻版。

   诗心造印首先重视汉字的意美,因为意美以感心;然后重视形美,因为形美以感目。故诗心造印的创作思维是:从文字内容到形式,又从形式回到文字内容,尽量使二者完美结合。

  诗心造印主张:使篆刻艺术向文学发展。篆刻似一篇小文,一首诗歌,一幅书法,一幅图画,一个图案……但又都不是,而始终是文字艺术。它努力避免篆刻走向工艺。刘勰说“文心雕龙”,篆刻不应是“雕虫”。

   诗心造印追求篆刻创作题材扩大,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又从社会、生活回到“方寸之间”。它要更多的读者了解篆刻、喜爱篆刻,从而发展篆刻。

 

 

浩然正气

   诗心造印提倡篆刻创作发挥想象力,追求艺术意境,不停留于形式,单纯地作为“视觉艺术”,而是要表现出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艺术。

   今年春节间,友人向我提议,出本“诗心造印”的小集子,又赠我累累印石,促我早成。我一时心潮逐浪,不自量力,匆忙跃跃挥刀“上马”,一印一文,日课不辍。两个月下来,心疲力衰,深感年逾九十,两眼昏花,刀痕所驰,病弊百出,相形见绌,竟使顽石遗憾!朋友慰我:“篆刻旨在交流艺术思想,不是推广形式,借篆刻为说法,读者自是领会‘心意’,不致求全责备。”于是不揣谫陋,遂凑合新旧之作成集。

   这是叶一苇新著《诗心造印》的自序。从浙江武义到杭州教书育人,退休后又从杭州返回故里武义潜心著述创作的叶一苇一直诗心不老,在继续贡献诗书画印成果的同时,还不辞辛劳研究武义明招文化,深挖南宋儒家“婺学”领袖吕祖谦的学术思想,为家乡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8月12日—13日,由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和武义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浙江省书协、西泠印社和《美术报》协办,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文史业务处、武义县书协和叶一苇艺术馆承办的“艺海苇航·叶一苇先生艺术研讨会”在武义唐风露天温泉度假村举行,来自浙江省内各地的专家学者就叶一苇篆刻、书画、印学研究、诗词、文史、教育等展开热烈评论,大家对叶一苇这么高寿还能在艺术上这么高产高质的现象表示极大兴趣,为浙江为武义有这么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欢欣鼓舞。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还参观了“艺海苇航·叶一苇先生艺术成就展”和叶一苇艺术馆。

   叶一苇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篆刻创作,尤其是以印学启蒙长期影响中国印坛。他的印学文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文心诗心并茂,让许多篆刻初学者爱好者大长见识。他做学问搞创作也像泡武义温泉,头脑清晰,思路敏捷,找得到感觉并把这种感觉付诸言行,他在篆刻界的声望可能比武义温泉在温泉队列中的声望还要大。90多岁的篆刻家,仍能以篆刻创作篆刻理论融入时代大潮,即使历史上也难找到第二人。所以武义能够使叶一苇“回归”,叶一苇选择武义“度假”,都是促令叶一苇“艺海苇航”的保证。记住叶一苇,一定会记住武义。

   “印为心造”,擅长篆刻的李岚清同志题赠叶一苇的这一句话正是惺惺相惜的写照。

 

(责任编辑海星)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