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前身)于1981年11月成立
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国办画院的发展状况、画院形象等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办画院到底该干什么?现阶段该如何往前迈进?这不仅是画院工作者思考的话题,也是广大美术工作者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迫切问题。
在此背景下,西安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但
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前夕,方毅、谷牧、蔡若虹、万里、姚依林、黄胄在一起座谈
在西安美院
提出“一二三四五”
“一人一品”,也可理解为“一校一品”。
“两本书”,指他在西安美院期间提倡读书,要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读书,在广泛浏览的情况下强调精读一本书。不仅每个人要精读一本书,而且经过自己的研究,最后能写成一本书。他认为,“一本书”是强调每个人要有一个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对于搞美术创作的人来说,读一本书容易,但写成一本书则需要充分研究,其研究成果将会反作用于创作。
三大理念的提出,是基于中国的美术学院存在的现实问题,最主要的是学院推行西方教育体系,教师也大多是西式教育的知识结构,而使用的教材、教学观念、评判标准等,也大致沿袭前苏联的标准。虽然改革开放后加进了一些欧美的内容并有所改变,但总的来讲,中华民族自己对于美术的评判标准、对美术的理论要求,在美术学院里一直处于边缘位置,因此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对中国文化、中国美术的精髓不够了解的画家。鉴于这种状况,他提出了“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理念。
所谓“大美术”即眼目所及,无非美术。因为中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在建筑设计、城市建设乃至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现了盲目模仿西方的现象,缺乏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特色,割断了传统文脉,因此亟须以“大美术”来扩大国人的美术视野。由于中国的教育现状决定了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总人口的极少数,所以应当提倡“大美院”的理念,通过扩招增加生源,达到逐步推广中国美术的目的。简言之,大美术是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的内容,大美院是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的形式。
但这两个方面的结合还不能解决实质问题。他因此提出“大写意”的概念。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人对自然的看法,即写意。就像画牡丹因为其代表富贵,画竹寓意有气节,中国画是赋予绘画对象一种理念、一种心意、一种哲学观念,而与西方写实、写真的方式迥异。中国艺术讲求意在笔先,未画便先赋予其一种意义。大写意是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的精神。因此,要提倡“大写意”的精神,这是中国艺术最根本的内涵所在。
四大传统,是
五个目标,是
1981年,李可染、黄胄陪同陆俨少、唐云、蒋兆和、刘海粟、黎雄才等画家参观刚建成的中国画研究院
“我是文化系统的新兵”
“从我到美院学习至今,30年来从未离开过教育阵地,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自己对中国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情况比较了解。但来到文化系统,我还是一名新兵。”从美院到画院,相当于从教育口跨步文化口,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他走马上任后的两三个月,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做大量的调查研究,以期尽快了解画院的整体情况。他不仅广泛了解院内职工、干部的情况,了解离退休老同志的情况,还走访北京老画家及其家属,拜访北京多家有影响的美术单位。其中包括在“实者慧——
美院之“大”与画院之“大”
在很多人眼中,
这表现在西安美院的“大”——学生人数过万,教师人数多;校园占地面积大,2000亩地,是全世界占地面积最大的美术院校;西安美院获奖人数多,获奖总次数在全国名列前茅。此外,西安美院的一些教学指标也在全国排名靠前。例如名师,“全国美术国家名师”每三年评一次,每届评3个,西安美院在以往的三届中每届都有2名获选,占了全国美术国家名师2/3的比例;名课,即国家精品课程,西安美院有3门国家精品课程;全国美术学院只有3家有博士点授予权,西安美院是其中的一家。还有国家创新团队、国家实验基地、国家教学基地等指标。
不久前,文化部领导提出国家画院要“做大做强”的目标,刚刚担任院长的
“我们的创作要引领时代潮流,应该既是中国的,也是当代的。这就是我理解的‘做大做强’。”他在经过深入思考后认为,西安美院求“大”,因为它带有普及性,要培养大量实用的、有用的人才,国家画院则应该强调做高做深,做出影响,做出成果。怎样做到这些?一方面要聘一些大家,另一方面要做区别于全国美展的大展,要开办美术论坛,研讨关于中国美术与世界美术的最核心的问题。
2008年6月13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国画创作观摩会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
国办画院体制应抓大带小
社会上对于国办画院体制存在非议和质疑,
他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美术史有很多差异,简而言之,中国从古到今,官员和文化人(包括画家)两种身份常常是不可分、互为一体的,但西方不是;中国自宋代始设宫廷画院以来,历代都有宫廷画院,西方则无宫廷画院之说。因而,中国现存的国办画院,西方国家也没有,虽然有人觉得不合理,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从汉代开始,就有宫廷画家;唐代自李世民始,就非常重视书法;及至宋代,真正有了画院机构,以后历代都有。
至于说到画院画家,
首倡国办画院的五大职能
也正是在充分调研、思考的基础上,
“国办画院应该为国家源源不断地收藏名家作品,为民族留下精品。”他表示,这也可以从一个方面回答“国家养这些画家干什么”的问题,答案是“为国家画画”。而普及功能包括在外办画展,辅导全国各地的美术创作,进工厂、到部队、赴农村及边远地区与书画爱好者交流,等等。
“我们的创作应该是专业的美术创作,不研究,画院的创作从理论上就没有建树,无法提高;画院的教学是对已有绘画基础人才的继续教育,是高层次的,不教学就是对画院名家资源的浪费;而如果不收藏,不为国家留下一批精品,也是对画院体制的亵渎;在全社会共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今天,画院不搞普及工作,国办画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就没有发挥社会职能。”
面对社会上对国办画院的质疑,他坚持认为,如果画院全部市场化了,画家们都去卖商品画了,根据市场追捧来创作,学术上就难以提高,也就难以产生精品力作。
国家画院未来的五项任务
结合文化部领导对国家画院“做大做强”的要求,
在对画院职能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家画院的实际,
第一,聘一批画家。他说,国家画院的画家应该是全国最优秀的画家,或者说全国各地(包括海外)最优秀的画家应该都是国家画院的画家,因此可以参照两院制、专聘结合,也就是推倒围墙,打破年龄界限、单位界限、离退休和在职的界限,只论学术、作品高度,任人唯贤。聘任一批全国最优秀的画家,纳入到“中国国家画院”的旗帜下。
他介绍说,聘任画家可分为四个层次,院士、院委、画家、课题聘任画家。首先试行在原有基础上增补画院院委;然后在老一辈院委名单上推选出高精尖代表的院士;同时,打破画家围墙,把社会上有实力有见解的画家聘进来;最后还要根据画院的课题和项目,聘请课题画家(或称项目画家)等创作、研究两方面的人才。(这些课题制中脱颖而出的画家,经过长期实践,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正式聘用。)通过这四个层次,吸纳创作和研究两方面的人才,广泛地与社会、美术学院、美协进行联系,把全国老中青的画坛精英聘为国家画院的画家。“这个概念就是,国家画院既是一个画院,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个代表国家联络最高层次美术人才的机构,这个机构承担着国家最高层次画家的联系、组织和发挥作用的桥梁责任,并逐渐成为一种常规的做法,起到一个真正代表国家美术机构的作用。”
这其中,还考虑到画家的特殊性。
第二,建一批画室。在文化部等部委的关心下,在国家发改委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国家画院即将改善基本的工作条件,扩大画院规模,新建一批画室并实行流动管理,以方便全国各地的优秀画家集中活动、研讨、教学,改变原有的画院在职画家独占一方领地的局面,使画家资源在竞争中流动起来。
这批画室之所以不是固定的,是因为建立的目的是供画院聘任的所有画家来集中创作、交流、完成课题所用。这些画室是国家画院的画室,也是全国高精尖画家的画室,是为了方便大家集中在一起,研究一些大课题,创作一些大题材。这个做法实际上并非现在的首创,是恢复中国画研究院组建初期的做法,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
第三,定期办一个大展。这里的“大展”要区别于院展等其他展览,是国家画院举办的、代表国家最高层次的展览之一。初步确定两年一届,并持续办下去。
这个大展还要区别于全国美展。与全国美展的海选方式不同,这个大展基本上是特邀创作,因为国家画院在用人制度上进行改革后,参选的画家基本上以画院四个层次的画家为主,并借此不断地发现新秀,定期还要代表中国向海外推广。
第四,伴随大展,办一次高层次的美术论坛。通过论坛,深入探讨中国美术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并通过高端视角,为国家制定美术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上的依据,也为学术的提高积累资源。
论坛既是伴随着大展的高层次研讨,又要能集中地研究中国美术的相关问题,有计划地研究相关课题,带动全国的美术理论和创作。这是建立在画院常规管理中有计划地选择课题并布置给全国画家和研究专家定期交流和探讨的基础上,这里的探讨要求有中国特色、中国标准、中国当代的标准,不能照搬西方的标准。我们既要研究西方评价体系,也要研究我们自己的评价标准。如果说画院大展主要是强调中国特色,那么论坛的理论研究则主要是探讨中国标准。我们的作品必须是中国当代的,理论研究的标准也应是我们自己的,如果简单地与世界接轨,就容易脱了中国的轨。
第五,留下一批精品。这就是说,国办画院应该定期地给国家留下精品,画院每一个画家都应留下精品。现在不但要展览,还要有研究成果、要传道授业,还要给国家留下可收藏的作品。通过对这批被聘画家的引进、使用,组织主题创作,发挥个人特色,为国家留下一批值得传诸后世的精品力作。
拟设7个二级院
制订两大工程方案
为更好地将国家画院的这五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对于研究院机构的运转,他表示,这些二级研究院是一个少而精的机构,旨在辐射全国乃至世界。这是通过养人很少的小机构为平台,做全国性的创作、研究等活动,上述举措是为了使国家画院作为国办画院的五项职能互为作用、互相促进,并真正落到实处。可以说,它的成立标志着打破了“四个界限”,即打破离退休和在职的界限,打破院内外的界限,打破海内外的界限,打破原来中国画的界限。总之,以学术的高度为原则、为准绳,只要是学术水平高,都可以申请成为中国国家画院画家。
此外,国家画院正在着手《“中国美术发展工程”方案》和《“中国美术海外推广工程”方案》的制订工作。在五大任务之外的这两大工程,是画院体现自身职能的具体做法,也是国家美术工作的重要抓手。
采访最后,
(责任编辑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