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东父子俩收藏的第一张婚书是2003年,父子俩到佛山收藏市场,花几十元买下1950年的结婚证。
两位民间收藏家,广州的屈干臣建立了全国首家个人档案馆,佛山的梁伟东父子则收藏了过千份婚书,他们节衣缩食丰富着自己的收藏,除了希望更多人了解历史外,也希望政府能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帮助,让民间档案得以更好地保存。
首个家庭档案馆8年接待过万参观者
屈干臣,今年78岁,河南省密县人。上世纪40年代,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担任机要译电员。解放后曾在广东省委、省政府、人大和经委等机关工作,曾在叶剑英身边工作多年。
屈老1994年从省经贸委离休后,他开始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物品进行整理。2004年6月,在老伴和儿子的支持下,他斥资20多万元,在广州麓苑路购置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定制了14个柜子,收藏各种材料档案2万多件。由此开办了“屈干臣档案馆”,成为全国首家正式挂牌的个人档案馆,免费对社会开放。时隔8年,记者又走访该个人档案馆。
世乒冠军捐出珍贵照片
屈干臣的档案馆位于麓苑路234号2栋的5楼,房子有些老旧了,楼梯狭窄。档案馆开放至今共接待参观人次一万多人,有专业人士曾表示,其利用的频率已“超过一个县级档案馆的功能”。屈干臣既是馆长,又是馆员。基本上每天都有人来,每接待一批参观者,他往往要讲上两三个小时,常讲得唇干舌燥,但他乐在其中。在屈干臣看来,“要藏为所用,利用起来,这样才更有意义”。
世界乒乓球女冠军梁丽珍参观后,将自己珍藏的好几幅照片捐了出来,其中有1971年,她被毛主席接见的历史瞬间。一个叫曾文韵的小朋友,2007年到馆里参观后,专门画了一幅画,装在镜框里,送到了档案馆,如今小文韵已经10岁了,她有时还会来馆里参观,每次都要问屈老,“有没有人看我的画?”
新中国建国后,佛山第一款正式的结婚证书是1953年签发的,还有时任佛山市长何武的手迹。
8年新增档案5000件
“屈干臣档案馆”分四个部分,客厅是综合馆,多个书柜内放着获奖证书,老照片,书籍,实物等资料,藏品下有标签,写着名称、年代等,条理分明。两个房间是专题馆,一个大床为“展示区”,放着他的著作、书画作品;另一个是企业报刊等,厨房放着期刊、挂历等档案资料,地方不大,内容却丰富异常。
全馆收藏材料跨度达65年之久,其中大多数材料跟馆主屈干臣本人有关,如其个人专著、工作证、军章、纪念章等和2000多首作词的歌曲收藏。其中,各种奖励证书,聘书等有300多种。
记者了解到,和开馆时相比,目前的馆藏量增加了5000件(册)上,最突出的是“亚运主题”藏品,包括获赠的亚运吉祥物、被授予的“迎亚运突出贡献奖”、亚运纪念扇等。
想给档案馆找个新家
屈老最大的心愿是给档案馆找个新家,搬到交通更方便、空间更大的地方。遗憾的是,心愿一直未能达成。
屈老身兼馆长、馆员、讲解员数“职”,一个人包办档案馆所有事情,如今年岁已高,有时感觉力不从心。屈老告诉记者,只要健康允许,他一定亲力亲为,“把档案馆坚持办下去”。
佛山父子收藏婚书过千份
梁伟东,佛山禅城人,上世纪50年代出生,民间收藏家。2003年开始收藏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系列婚姻证明,至今数量超过1000份。
从地铁祖庙站步行15分钟,禅城酒店旁人民路105号803房,一个没有挂牌的家庭档案馆“潜伏”于此。
学法律产生收藏兴趣
婚书是收藏界的冷门,梁伟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迷上生活票证等纸类收藏。2003年,在大学读法律专业的儿子梁世强对婚姻法非常感兴趣,于是父子俩开辟了新的收藏领域——婚姻证明,至今已收藏超过1000份。
记者见到了父子俩收藏的第一张婚书——这是2003年,父子俩到佛山收藏市场,花几十元买下的。该婚书比较讲究,丝绸制作,刺绣了荷花等图案,十分喜气,新人叫朱钜初、冯敏贤,广东南海县人,于1950年新历11月29日在广州惠爱中路新陶芳酒家举行婚礼,婚书上不仅写着新人的生辰八字,还有结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等,可见当时的人们把婚事看得极其重要、严肃。
宣统元年(1909年)的童养帖。
最大婚书近2米最小不足10厘米
父子俩收藏的婚姻证明范围很广,包括订婚证书、结婚证书、离婚证书、童养媳帖、涉外婚书等等。从时间上看跨越光绪、宣统、民国、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初期等过百年来的历史时期,其中,最大的婚书长1.8米、宽40多厘米,最小的婚书长宽不足10厘米。这些婚书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婚姻制度和时代特色。
婚书难收鲜有人主动捐赠
很少人愿意将自己或先人的婚书出卖出让。收藏婚书,可谓“吃力不讨好”。梁世强告诉记者,能被收集到的婚书,通常是通过4种渠道离开原主的:一是当事人去世,后人清理遗物时流出;二是搬家时与别的书籍等物一同遗失;三是文革时期被收缴流入民间;四是小偷入屋盗窃偷走,辗转流入民间市场。
也有极少数是藏者与婚书主人直接结缘的。2005年,梁伟东在佛山中山公园办了一个个人收藏品展,首层便展出他收藏的各种婚书。一位70多岁的佛山老太太看完展览后便将自己的一份历经半个世纪的婚书以及当年的嫁衣、凤冠全部赠送给他。
为收藏节衣缩食
梁伟东和妻子已经退休,儿子参加了工作,家中收入并不宽裕。虽然婚书购买价格不算昂贵,但长期下来开支也不小,基本上将家庭收入的1/3拿来做收藏。
梁伟东收藏的婚书大多是在广州、佛山两地的市场觅得,或在网上拍卖得来。这几年来,他去过北京、河南、福建、长沙等地,每次外出,“从来不坐飞机,有时坐火车,多数坐长途汽车”。最近去河南,他足足坐了10个小时汽车,途中连快餐都舍不得吃。梁伟东说,“从没想过通过收藏来赚钱,以前如此,将来也如此。”
梁伟东希望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挂牌成立佛山的“家庭档案馆”,开放给更多市民来参观,“有资金扶持最好,没有也没关系,给业务上指导,档案整理、修补更专业”。
记者手记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走进家庭档案馆才知道,我们身边已经有很多人在收藏个人记忆、家庭记忆、社会记忆,点点滴滴,却给你我别样的温暖!2004年,我曾到麓苑路的全国第一家家庭档案馆采访,8年后,重访屈干臣老人,他马上拿出当年我的留言并合影,时光匆匆,档案馆的资料也增加了不少,我为老人的坚持而感动,也希望他能如愿以偿给档案馆找到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