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壶
“文革壶”是指宜兴紫砂工艺厂在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的紫砂壶。特别是1966年-1971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前期,当时特定的政治形势对工艺美术生产都产生了特殊的冲击,故形成极其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在紫砂壶发展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显然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文革壶”以1972年为界限,有前后两种不同的面貌特征。由于“文革壶”是宜兴紫砂工艺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生产的普通商品壶,随着文化大革命的风云变幻,历时十年的“文革壶”也呈现出多种风貌,一般以1972年为界限,先后出现两个阶段。
文化大革命前期是1966-1971年,时代的主旋律是破旧立新,否定传统。宜兴紫砂工艺厂只生产普通商品壶,铭文也只能是毛主席语录,诗词,刻画也只能是样板戏,红卫兵,工农兵形象,毛主席诗词意境画,由此构成了紫砂“文革壶”的早期特点。
1971年下半年,国家对工艺美术生产的政策有改变,周恩来总理指示只要“不是反动的,黄色,丑恶的”都可以组织生产,并号召工艺美术行业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思想指导下,为国家多生产出口商品,换取外汇,支援国家建设。所以,紫砂壶的面貌立刻有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器形设计有了极大的发展,新的壶式不断出现。由于“极左”思想还很浓厚,还在威胁着正常的艺术创作,只是尽可能的采取回避态度,所以纹饰题材内容方面没有发展。但“文革壶”早期的装饰也迅速消失,只是在一些传统壶式上刻有与茗茶有关的铭文,但仍是“文革”前的内容。
“文革壶”虽然档次低,但质量普遍较好,而且有的还是出自名家之手。由于当时以生产一般商品壶为主,很多技艺很高的老师傅也都参加一般商品壶的制作。所以“文革壶”中不少是出自高手,甚至是大师级的人物之手。例如,已故大师朱可心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就制作过近百把“矮竹苞”紫砂商品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