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玉器 > (组图)掌中珍玩-鼻烟壶

(组图)掌中珍玩-鼻烟壶

2013-06-14 15:16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鼻烟壶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从其诞生以来,藏家就对其青睐有加。它是一种可以小中见大,并能够巧妙地将绘画、雕刻、镶嵌、书法等技法展现于方寸之间的艺术,被称为“掌中珍玩”。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心仪之物。1994年国内第一个鼻烟壶拍卖专场举办,鼻烟壶自此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崭露头角,其市场价位以50%-70%的幅度一路攀升,鼻烟壶已经逐渐成为收藏市场中的新宠。

 

 

清代象牙鼻烟壶

 

  盈寸小壶藏乾坤把玩掌中寻雅趣。鼻烟壶,简而言之,就是盛鼻烟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携带。鼻烟壶——这个西方世界的舶来品在中国的发展也算是一个传奇,中国的能工巧匠和文人雅士们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艺术气息。在这样一个小小的世界里,美丽与意境由内而外地展现出来,含蓄而又厚积薄发,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奇异载体。虽然鼻烟已经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鼻烟壶却因其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成为历代收藏家掌中把玩的珍品。

 

 

 

清中期青金石包袱葫芦鼻烟壶

  中国传统工艺的浓缩,鼻烟壶并非诞生于中国,而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但却成为中西文化融合后的结晶,是我国古代艺术品中成长最晚的一门,在中国被发扬光大,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壶”。自明万历年间由欧洲传入中国后,鼻烟先在宫廷、王府中得到应用,到清代已在社会广泛流行,用来盛放鼻烟的鼻烟壶也成为人们显示身份和馈赠亲友的时髦物品。中国自制鼻烟壶于清初,不仅内府制造贮鼻烟的玻璃瓶,而且在民间也大量制造,只是称之为“瓶”而非“壶”。在康熙末年,鼻烟瓶才改称为鼻烟壶。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诸代,工艺技法变化无穷,各色精品美不胜收。清朝末年,旱烟、水烟、纸烟逐渐代替了鼻烟,它最终被社会淘汰,但鼻烟壶则作为精美的艺术品,继续为人们研究、收藏、玩赏。

 

 

 画珐琅牡丹花荷包形鼻烟壶

  鼻烟壶收藏原则:鼻烟壶的种类多样,集合了瓷质、玛瑙、料器、玉石、水晶雕琢、金漆镶嵌、雕漆、景泰蓝等多种材质,并加以书法、绘画等各种工艺,材质多样、工艺繁复,也给收藏者出了一道难题,收藏鼻烟壶究竟应该把握哪些原则?首先,应把握以旧为主、以稀为贵的原则,选择精品。具体来讲,以旧为主就是鼻烟壶年代越久远,升值潜力就越大。康熙年间的鼻烟壶大多以翡翠、和田羊脂玉、红蓝宝石、金银等作为材质,流传下来的数量不多,非常珍贵。同陶瓷一样,鼻烟壶也讲究官窑,清朝的官窑鼻烟壶自然是上乘之选。但收藏官窑作品需要从造型、用料、把玩痕迹上注意甄别仿品。现代的鼻烟壶,内画作品占到了90%以上,收藏内画鼻烟壶要从大师级精品入手。具体说,就是要收藏清末民初王习三、周乐元、马少宜、刘守本、马少宣、叶仲三等国内一流内画大师的作品。对于经济实力稍弱的收藏爱好者,可以从收藏这些大师的弟子王千、张汝财、陈润璞、王冠宇等作品入手,循序渐进。这些当代名家正处于创作的黄金期,其作品极具收藏潜力,未来升值空间可观。

 

 

 

 

 

 清晚期马少宣玻璃内画彩蝶诗文鼻烟壶

    清晚期马少宣玻璃内画彩蝶诗文鼻烟壶。此外,就具体作品而言,从材质上说,应首先考虑收藏天然水晶鼻烟壶,其次是透明度较好的玛瑙壶,再次是人造水晶壶,最后是料壶;从造型上说,应以老鼻烟壶为标准,其外形应优美,壶的大小要适中,最好尺寸应在6.5cm×4cm左右;从题材上说,内画鼻烟壶要首先收藏人物肖像画作品,其次是动物画作品,再次是人物画作品,最后是花鸟画作品。对于初级收藏爱好者而言,想买到货真价实的鼻烟壶,需要掌握很多相关的专业收藏知识。瓷胎鼻烟壶的存世量最多,市场价格较低,以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制作的最为珍贵。收藏鼻烟壶必须财力、经验累积与阅读学习并重,切忌心急。应重质不重量,初级收藏者可先从青花、青花加瓷质鼻烟壶入手,在对市场有了初步了解后,再逐步向粉彩等较高档次的瓷质鼻烟壶深入。玻璃胎鼻烟壶目前在藏市中流通得较多,其大都做工精致,质地滋润。收藏者在购买此类鼻烟壶时,可尝试着购买一般价格不高的单色玻璃鼻烟壶,而玉石类鼻烟壶以雕工精美的羊脂玉为上品,初级收藏者可先从普通的白玉、青玉入手。

 

 

 

 

 

 

 

 

珐琅西洋人物鼻烟壶

  此鼻烟壶色彩华丽,双面云纹开光西洋人物花卉图,人物呼应自然,色彩艳丽。工匠绘制时注意了人物衣着褶皱的处理,细腻、流畅,华贵而柔美。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