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西岸,岳麓山脚,爱晚亭畔,屹立著一座书院,那就是彪炳中外教育史的千年书院——岳麓书院。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千年古刹,这许许多多道观、寺院占在名山名城,常毁常建、常装常饰地延续著香火,传承著一种信仰。
中国北宋以来书院很多,是否因為科举制在走向成熟,是否因科举制在走向八股,我没有考评过,但即是如此数得起来的千年书院也没有几所,其中四大书院的说法与概括,尽管版本不同,但岳麓书院无疑在哪一个版本中都不可或缺。
嵩阳书院院内的一颗千年老树
中岳嵩山距少林寺不远处的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过据说朱熹也曾讲过学的武夷山书院,在江西的上绕附近一个据说是朱熹讲过学,辛弃疾居住过的什麼横峰书院。说实在话,这几个书院自称是北宋以来的四大书院,但比起满怀景仰,游人如织的岳麓书院,比起现在仍在湖南大学院内的岳麓书院,真可谓无不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嵩阳书院给人印象深的只是两根特别粗的松树,至於武夷山的书院则纯粹是新修的院落了,至於河南商丘的一个书院据说早已毁掉。
提起岳麓书院,人们必然地想到那书院大门前:惟楚有材,於斯為甚的名联,必然会想到千年前此院的山长,大学者张械与另一个理学大师、大学者朱熹在讲坛上讨论式的对讲、对谈,必然地会想到百年前在此院门扁上就书写的校训:实事求是。必然地会想到蔡鍔、黄兴那几个人从这里走出,又魂归岳麓山下,也必然会想到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一干人桔子洲头力挽狂澜,爱晚亭下辩驳真理彻夜不眠。
是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书院的声名?还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切合了中国的发展实际,甚或是由此理念培养出的一代代安帮兴国的人才论证了书院的教育思想?不管怎麼说,那一颗颗闪烁著的群星犹如啟蒙的思想闪耀在岳麓山头,也辉映著岳麓书院的光辉。
惟楚有材,与斯為盛。这联是那麼豪迈,但他在人们的心目中却是那样的恰如其分,丝毫没有张扬的感觉、意思。不懂太多的什麼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也读不懂什麼朱夫子和张械先生的理学思想,完全因為了那书院走出来的一颗颗灿烂的星宿,对此书院充满著一种敬意,仿佛看到了东方的太阳,仿佛看到了开放、论辩的声响,深深庭院,满院苗木,这苗木仿佛经历了座床与栽培,移植在了经历了风和雨洗礼的岳麓山上,又插遍了中华的大江南北,看那鬱鬱葱葱的山,看那葱葱鬱鬱的树,看到葱葱鬱鬱连绵不断的七十二个峰!
千年书院,百年树人!岳麓书院原来也不过是千万年间那眾多书院中的一个,湖湘文化也不过是那百千年间眾多学派的一支,但恰恰是这一支关心社会、关心民生,把自己的学问与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起来,知為了行,行促进知的一支学派。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的传授与实践,关心苍生、关心经济的终於铸就了那麼一种思想,那麼一种身当天下任的思想,铸就了那麼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由此也就產生了一代代的社会活动家。她的教育理念也许培养和造就的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不多,但他的教育思想却当之无愧地造就了那麼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元师、将军。一个学院、一种文化能自成一家到此,足也!
所以有人说:惟楚有才,於斯為甚这对联的本意中,“惟”和“於”本是语气词,当时只是表达集中湘人英杰学习的意思。但谁能想到,这两个语气词经过多少年的演变,已成了有强烈意味的加强词,谁又能想到全国那麼多书院,惟此院加上此“惟”,加上此“於”,顿时会让学院高大地完全符合她的实际。
千年书院,庭庭院落,站在精巧别致的爱晚亭前,仰望著仅有500米高的碧翠岳麓山,不断地回视与前瞻岳麓书院、岳麓山峰,五月的山间空气是那样得清新,树木是那样的清鲜,胸怀是那样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