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俏是春潮荡漾时——陈醉画展及艺术讲座在京举行(组图)

俏是春潮荡漾时——陈醉画展及艺术讲座在京举行(组图)

2014-09-09 08:08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

活动现场

“俏是春潮荡漾时——陈醉画展”暨艺术讲座于2014年9月6日上午在琉璃厂莹宝泰美术馆举行。陈醉,学者、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委员。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数十年如一日,侧重裸体艺术的研究与创作。1981年,陈醉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87年11月,一本学术专著《裸体艺术论》出版,轰动海内外,使陈醉成了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人。然而,恰恰又是因为这项科研成果的影响太大了,掩盖了他另一个侧面的光彩。

 

 

\

陈醉先生开展艺术讲座

 

“斗丽争妍意满枝,千红万紫总难宜。飞花怎解其中妙,俏是春潮荡漾时。”这是陈醉先生的一首题画诗,写花、写人、写心,写出了意境,更是道出了创作旨趣。此次共展出陈醉先生作品63幅,主要题材为人物,还有风景题材作品、书法作品,我们不妨在展览中徜徉流连,与陈醉笔下的美女对话神交,尽情领略那春潮荡漾的情趣。

绘画创作是陈醉艺术生命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陈醉是学西画出身,大学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师是留苏的,他在那里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本功。后来油画、中国画和书法都同时涉猎,加上还有学术研究的根基,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所以能高屋建瓴、境界独异。陈醉的画作个性鲜明,风格隽永、大气,富于学者风范,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创作,不论中、西,都注重传统精神与现代观念的融会。就中国画而言,画面用笔简炼,侧重人物动态、神韵的刻画,意境新奇。画作题款多自作诗词,达到诗、书、画、印的完美统一。

 
\

讲座现场

论家给他的创作定位,有说“文人画”,有说“学院画”。其实两个都对,而且恰恰是这两个看似对立的判断,道出了他的苦心追求与创作特色。陈醉给自己定位,是具有文人画精神的学院画。他说因为自己是从西洋画严格的写生训练开始的,难以摆脱“学院”的烙印。所谓文人画精神,首先是心灵的自由和文化意蕴的体现,然后是制作过程中的主体随意性与材料物质性的统一,样式上的诗书画印的融为一体。

中国传统绘画是书画同源,看重“书写性”。陈醉家学渊源,从小在父母指导下习字学画。后来又下苦功练了怀素,现在经常应邀书写巨幅狂草。所以,他作画侧重用笔、用线。他常说,线是中国画的灵魂,线用好了,支柱就起来了,精神就出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用狂草在“写”人体。笔走龙蛇、恣肆点擦,在淋漓酣畅中扑捉那意趣天成的效果。将草书与女性人体形象融在画面中。再加上特殊的表情、体态的塑造,也许这种对立统一本身就会激起人们某种特有的审美心理,形成一种难以名状的意味。但另一面,他又不能完全靠“天成”。在创作过程中,陈醉都非常着意于造型、构图甚至构成,这在文人画中是没有的,这又用上了他的西画基础甚至西方现代艺术的创作观念。他融进去的是另一个体系的基因,所以显得清新、匠意,独特、异趣。这些,最终都取决于作品的技艺含金量——扑捉造化美点的技巧和表达造化美点的技巧,而这些都往往体现为某种创作的难度。此外,陈醉还感谢小时候父母要他背诗词和后来写诗词,今天派上了大用场。画作的题款,都是他自己的原创。或整首诗词,或其中的诗句。有时是先有诗后作画,更多的是先作画后配诗。即便是有时应邀题写书法,他也是尽量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即兴创作诗词、题句。还有,在画面上题诗用什么字体、大小、如何排放,以及用什么印、钤什么位置等,都是精心琢磨的。只有这样既感性又理性,才有可能给人以匠心独运的感受。

 

\

陈醉先生接受媒体采访

正因为陈醉的创作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所以凡是看过陈醉画作的观众,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位文学界朋友说,“陈醉笔下的女性,双眼似开亦闭,嘴唇上翘,姿态特异。感觉三个字:美、媚、味。不过歪鼻子斜眼,找老婆我是不会选她们的。”一位收藏界友人也许说得更直白:“陈醉的那些美女很特别,总觉得与别的画家的很不一样。非常性感,但又非常雅。可惜就太胖了,腿那么粗,有的脸蛋也不够漂亮。”陈醉表示,他们这些感受都是非常真实而准确的,很形象地反映了他的风格取向,同时也再次提起了美与漂亮的同异这个美学上的老问题。

陈醉常说,艺术,当然离不开时代功利,“成教化、助人伦”是她的义务。但从本质而言,她又是心灵自由的释放,是品格、灵性的对象化。她需要着意,更需要率意;需要感觉,更需要感悟;她需要功力,更需要才气;她需要内容的厚实,更需要形式的空灵;她需要法度上有源可寻,更需要过程中的神助妙得。古人“气韵非师”、“在外物界寻回自我”等论述是精辟的。画“好”不容易,画有“格”就更困难了——那是一种个性、气质的下意识的流露,而她的底蕴则是整个人格和毕生的修养。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