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艺术展览的海外镀金热

艺术展览的海外镀金热

2014-09-17 09:50 文章来源:艺术国际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10多年前,一位中国画家在美国办过一次画展,据说是在纽约世贸双子大厦办的,国内轰动一时,很多报纸连篇累牍报道。美术理论家陈传席对这次展览印象很深,后来在美国参与此事的一位中国朋友告诉他:“从头到尾就三个观众,一个是看画的老头;一个是我,让我写报道;第三个是我老婆。主办方都没人来。展出地点是双子大厦的厕所里面,画倒是全部卖掉了,是附近一个做镜框的华侨以十块八块的价格买走的。”

还有一位中国画家在法国一处民居的过道里挂几张画,拍几张照片,也在国内大肆宣传。“很多画家在海外办展览,其实没多少人看,很多是中国人操作,目的就是告诉国人:我在卢浮宫、在联合国、在……办画展了!专门哄骗国人。”陈传席对此类现象极为愤慨。

近年来,国家鼓励文化“走出去”,中国的艺术展览赴海外各地亮相成为一道风景。一些艺术社团、公司或个人打着“文化交流”的名义,自费赴卢浮宫等国外著名展馆或国际组织总部办公场所进行“镀金”性质演展活动的现象也日益严重。有的甚至动用政府经费,不计成本,不看对象,不讲实效,通过不实报道或炒作来达到捞取名利的目的。

哪些人热衷于海外办展“镀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在海外推广真正优秀的中国书画艺术?

名不副实的海外展

近年来,在中国美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海外展览越来越多,在树立中国美术形象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些海外展览,有的依附知名的美术馆、博物馆,如法国的卢浮宫因为频频被冒牌而成为一个备受诟病的“镀金”之地;有的是追逐代表性的国际艺术展,如去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就吸引了众多中国艺术家蜂拥而聚;有的把目标瞄准联合国总部、教科文组织等场所,且不时听闻某某大师的作品被联合国等收藏。这几年,某些嗅觉灵敏的中国人把纽约时代广场也划为新的“镀金”之地,花钱在LED广告上露个面,就在国内吹嘘成“走向世界”。

 

 

“卢浮宫的地下通道里有很多画廊对外出租,但去的人回来就说是在卢浮宫里办展览。还有捐赠作品给联合国的炒作现象,其实联合国的大门是敞开的,只要你提出想送幅画,他们就会有人接收,这样就被很多人钻了空子。某位艺术院校的院长,在卢浮宫、大都会做展览,捐赠作品给联合国等这类事情他都做。还有什么‘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之类的名目,国外很容易注册,更不用说《世界名人录》之类的图书。江湖骗子的套路都差不多。”元典美术馆馆长梁克刚对《美术文化周刊》记者表示,“镀金”乱象要靠专业人士站出来以正视听,他正想写一篇文章揭露书画界在海外搞忽悠的事。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认为,非常有必要对以“文化”的名义在国外做自我膨胀的宣传和包装,回到国内进行“欺诈”的行为给予批判和遏制,尤其是在媒体方面要做一些有效的引导。“不仅要对‘镀金’的行为,镀假金、招摇的行为进行批判和遏制,同时也要对优秀的、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对有创造的一些行为和机构给予肯定和推广,不管是公立的还是民营的。”

安远远说,现在国际展览模式是非常多元、多层次的,除了艺术博物馆之间的馆际交流,还有比较多的民间交流。“很多民间交流只是出去旅游一下,在一个小画廊或者在卢浮宫的地下室里做个展览,回来后大肆宣扬,实际上根本没有达到国际交流的目的,也没有给中国文化和这些艺术家带来国际知名度的提升,只是为自己在国内市场做一个招贴而已。”

“平台崇拜”与“出口转内销”

“去卢浮宫、大都会之类场所办展,主要动机是对权力平台的崇拜,能在世界顶级的美术馆做展览,好像就代表这个艺术家的水平一定是很高了,有着平台加冕的心理。去年威尼斯双年展弄得很夸张,有很多中国的外围展,实际上也是一个攀附权力平台的心理。这种展览在当地没有什么影响,只是为了在国内做一些报道,多数成了出口转内销,主要的诉求还是为了影响收藏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朱其分析称,西方顶尖的双年展和美术馆,学术门槛是比较严格的。西方有个美术馆的不成文惯例,美术馆是不能出租场地的,特别是顶尖美术馆和学术展览很少出租场地。但现在欧美一些美术馆确实资金困难,也违背了他们一贯的原则,把剩余空间用作市场经营。这种情况其实同维也纳金色大厅是一样的,如卢浮宫就有一个小厅专门做出租用。

 

 

美籍台湾艺术评论与理论研究者高千惠认为,当代世界各地的文化展览机制都有日趋平庸化、市场化、人际关系化的现象。对于观者来说,只有建立自己的艺术判断能力,才能无惑于这些依附知名场地展出的现象。“事实上,联合国总部、教科文组织或纽约时代广场,只是地点有名,不见得是艺术界专业人士全然认同之地。在纽约,我相信PS1、MoMA、古根海姆等展馆还是有其门槛的。很多文化中心,只要看展出地点、楼层、空间,还是可以辨识受邀等级的。但对国内人士而言,就可能被糊弄了。”

国内人士和媒体之所以频频“被糊弄”,在美术批评家杨卫看来,“因为国内有很大的市场认这种东西,根源还是对当代信息和文化不了解。当了解了这些信息和文化状况后,就很容易做出判断,哪些是只靠忽悠而没有价值的。”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苏坚认为,国外的展览应该按类型、性质细分后才好判断结果是否“真金白银”。“如果去除纯商业、非正式运作的展演活动,严肃、正规的展演活动,资格、机会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比如,维也纳金色大厅自己的正规演出季,你如果通过审核并被排入演期,那确实是莫大荣誉;再如,你如果入选的是威尼斯双年展主展、威尼斯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当然就有别于各种‘外围’展映活动。在这样的细分下,私人、民团有人愿意花钱‘博傻’,那随他们便,但若国家财政‘博傻’,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当然,什么傻都要批评,这是另一回事。”

陈传席表示,中国书画展走出去对于文化交流有意义,但不应该盲目乐观,以外国人的喜好为定论。“现在首先要弄清楚,中国画的审美标准应由中国人说了算。中国画凡是在国际上得奖的,90%都是很差的。不要动不动就把外国人的评价看得怎么样,媒体要少报道这些东西。”

公款“镀金”应严禁

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中国艺术团体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扎堆演出的现象提出批评,并提交了议案、提案,主要的建议是对到金色大厅的团体应当采取措施和予以制止。日前,文化部印发《关于坚决制止国内艺术团组赴国外“镀金”的通知》,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未纳入国外著名演展场所演出季、以全自费和租场方式进行的演展活动一律不予批准,坚决杜绝政府资助项目赴国外“镀金”。通知还指出,文化部各直属单位不得参与组织或支持国内艺术团组和个人赴国外著名演展场所或国际组织总部办公场所举办的“镀金”活动,同时还建议驻外机构要发挥好监督作用,对此类“镀金”活动不予支持,不题词、不站台、不剪彩、不代为邀请观众和赠票,防止相关单位和个人借此捞取宣传资本。

 

 

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赵立认为,“镀金”对中国文化“走出去”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这类艺术展览旨在“镀金”,注重“内传”,而非“外传”。例如一场演出、展览结束后,国内报纸、网络报道铺天盖地,常以“人满为患”“爆满”“中国热”这样的字眼夸大事实,其实在当地主流媒体几乎没有报道,知之者甚少,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悉尼歌剧院等其实就是一个演出场地,并不代表艺术水平;出国展览也一样,出国了并不意味作品是优秀的或受欢迎。”

苏坚认为“镀金”乱象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要想不被‘为国争光’‘振兴中华’等口号和名家、大师等名号所迷惑,就应该换一下考察角度,比如可以这样问:大家喜好标榜、炒作这类‘光荣归国’的原因和根源何在?如何改进、解决这些问题?表面上跟‘名利’相关的这些问题,很多人的答案常常指向‘市场’,但我不这么认为。放眼国内,整个系统关于文化艺术人员的职称、考级等‘行风’,其‘官样’‘金味’‘俗气’等,真跟外出‘镀金’的风气无关吗?二者之间有多少本质区别?相互之间是否各生动力?”

对于海外办展热,很多学者、业内人士也表示,应该更开放地看待,而不应该一刀切地绝对禁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端廷的观点具有代表性:“花国家的钱为个人成名买单,这种行为我认为应该坚决反对和制止。但是具体落实到美术方面情况就比较复杂,据我所知,大多数出国办展览的美术家,是一种市场行为,或是对方邀请或艺术家自己掏钱,这就不能禁止,而且还应该鼓励,因为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交流是有必要的。”

梁克刚认为,首先要“走出去”,随着发展慢慢地会走上轨道正规起来。“行政干预、限制并不能保证展览的质量提高,我的建议是先充分竞争,不好的自然就会淘汰掉。赴国外的展览越来越多以后,大家也慢慢有了专业的判断。”梁克刚举例说,去年蜂拥到威尼斯双年展举办的中国外围展,大部分展览反响不好,明年就不会有那么多了,即便去了也会认真考虑怎样把展览的质量做好。

“所谓通过海外文化交流而达到‘镀金’的目的,其实恰恰反映出国内和国外在信息互通的渠道上存在障碍,只有形成国际间信息互通的透明化、快捷性,才能真正做到去伪存真,让优秀的文化作品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艺术市场评论家徐子林称。

 

 

推广中国艺术不宜“硬推”

除了以“镀金”为目的的展览,海外办展应考虑外国观众的文化差异和兴趣点,不能只在华人圈子里自娱自乐,应真正起到推广中国艺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

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多次举办中国书画展、摄影展、文物展,受到当地市民的欢迎,成为很多日本友人领略中国文化艺术魅力的一扇窗口。该中心主任石军对记者表示,海外的中国文化中心不是大剧院,不是美术馆,不会给一些“镀金者”提供场所。“文化交流重在交流,‘镀金’重在形式。艺术低劣与否不取决于形式,而取决于内容,文化交流不是艺术水平考核,艺术形式只是一种载体,重在传达国内的精神面貌,不以高低论是非。况且,国内认为的高水平作品在国外受到冷落的现象也不少,那能说明什么呢?我们在选择展览时,首先看展品的内容,要求是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

朱其提出,海外办展在宣传机制、合作对象上应该注意文化项目运作的模式,避免“唐人街效应”,即走出去只是同当地的华人社群进行接洽,虽然出国了,但还是在华人社群里传播,还是等于华人圈的自娱自乐,而没有达到真正的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高千惠观察到,近年来的中国艺术展,无论是海内外,越做越粗糙的太多了,“看近几年的西方国际大展名单,中国艺术家大批被邀请的现象已减少,我们需要深思。艺术交流本身应是正面的活动,但重量不重质的发展会减弱交流与对话的意义。”

对于目前海外展览参差不齐的现状,王端廷认为是正常的,因为市场行为会按照市场的规律,学术的行为会按照学术规律进行优胜劣汰。“现在出现大量的、井喷式的出国办展,说到底是因为在此之前这样的展览太少了。老百姓对国际艺术发展的情况有一个由浅入深的了解以后,才能提高鉴别能力。所以不能通过封闭或者禁锢它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是依靠进一步的开放,加强交流来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把这种艺术交流变成一种常态,艺术界才能跟国际艺术发展同步,而我们的民众也才能从这种国际的艺术交流中获益。”

美国博物馆界一位资深专业人士、策展人王女士介绍,国外博物馆在选择引进中国的艺术展览时,是根据展品的性质和水平、展览主题的新颖和学术贡献、展览形式和设计的新颖活泼、对美国观众的吸引力、观众在展览中的体验、相关教育活动和展览图录等因素进行选择和判断的。“‘镀金’性质的活动带有单向性,往往是硬推,而不考虑接受方的需求。由于目的不是推动文化交流,缺乏长远战略,办得仓促,效果往往很差。而且由于动机不纯,往往容易造成外国对中国机构和个人的成见。外事无小事,这影响中国文化的整体形象。”

王女士建议,在积极制止“镀金”展览的同时,中国应更积极主动地推进文化交流性质的展览,通过多种渠道,以细水长流、高效的方式,以外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国际最高质量的管理、产品和项目,讲中国文化的精彩故事。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