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焰《小戴》(未完成),130cm×90cm,2013-2014,布面油画
1960年代出过哪些文艺界大咖?文学有余华、苏童、格非、韩东、毕飞宇,电影有王小帅、张元、娄烨、管虎、王全安……在艺术呢?检视当代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流派和阶段,无论是“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还是“艳俗艺术”,都不乏60一代艺术家的积极参与和卓力贡献。代际之分一直遭质疑,却不断被提出。日前,在北京泉空间举办《1960群展》,旗帜鲜明地提出“1960现象”,将一批出生相差不过十年,风格和观念迥异的艺术家扭结到统一的旗帜之下。策展人冀少峰表示,“对于1960艺术现象的持续研究,不仅是泉空间的一种努力的方向,更是一代人的文化自觉。”
●刘野《葡葡》,布面丙烯100x80cm2003
“文革”、改革开放是这一代人的节点
9月6日启幕的展览是泉空间“1960系列展”的首个展览,针对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一批艺术家进行研究和梳理,以架上油画作为开篇,参展艺术家有方力钧、岳敏君、苏新平、毛焰、刘野、王兴伟、丁乙、邓箭今、魏广庆等。
1960年代的人“在人生经历上有两个重要的节点,一个‘文革’,一个改革开放。这两个节点构成了他们的创作背景。他们人生经历和生存背景决定了他们生活在特殊年代的艺术表达。”冀少峰告诉南都记者。
“这代人既面对了一个伟大时代的终结,又面对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他们有着五十年代的人的沉重,但不同于七八十年代的人的轻松游戏的心理。”冀少峰说。
在“文革”时期,这批艺术家刚刚出生,有的还未到知事年龄。但早年的经历有可能给他们的情感烙下深刻的烙印。在他们二十出头、求知的最好的年岁,又赶上了改革开放和随之而来“85新潮”,大量涌入的西方思想和新鲜知识刺激着活泛的头脑。
所以,1960年代艺术家能怀着轻松的态度,对“文革”极尽批判调侃之能事,又能以出色的胆略,在当代艺术的疆界内外勇猛探试。他们的作品充满对荒诞年代的揶揄,并且对任何艺术和文化教条表示不屑。
泼皮、玩世、政治波普及其他
1991年3月,批评家栗宪庭将刘小东、方力钧、刘炜、王劲松等人的艺术命名为“玩世现实主义”。栗宪庭对这群艺术家的定义是:“他们既不相信占统治地位的意义体系,也不相信以对抗的形式建构新意义的虚幻般努力,而是更实惠和更真实地面对自身的无可奈何。拯救只能是自我拯救,而无聊感,即是泼皮群用以消解所有意义枷锁的最有力的方法。”
1993年12月,方力钧打着哈欠的光头人像登上《纽约时报周刊》的封面,奠定了泼皮和玩世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艺术里的位置。
栗宪庭认为,无意义的意义,是这一代艺术家“自我拯救的最好途径”。
政治波普是描述“60艺术家”的另一个关键词。90年代以《红墙系列》称名的魏光庆,本次送展了一套创作于2006年的《孙子兵法》。同样是波普的形式,却剥离了早年以《参考消息》和毛头像为符号的政治内容,代之以古代兵书的玄奥符号。
事实上,由栗宪庭担任策划总监的“后89中国新艺术展”,让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成为60艺术家的代名词。
当然,从长远看来,“60艺术家”的创作并不止于此。王兴伟的油画看似写实,实则充满观念的吊诡和超现实主义情调。丁乙以十字饰为基本符号的抽象画,因其几十年如一日的静止与恒常而给人以宗教感。毛焰在油画语言上的探索早已尽人皆知,他创作于2013、2014年间(未完成)的《小戴》,水墨般的笔触让画面浮动着黑白的火焰。
策展人表示,在遴选作品时尽力体现“60艺术家”创作的多样性。尽管如此,一些60年代出生、非常重要的架上绘画艺术家,比如刘小东、喻红、刘炜、宋永红等没有作品送展,依然是一件憾事。
最早受惠于市场、进入国际的一代
在谈到“60艺术家”与四五十年代艺术家和七八十年代艺术家的差异时,冀少峰告诉南都记者:“‘60艺术家’是艺术界的中间力量,承上启下。四五十年代的更加悲情,七八十年代的更加市场化。”
与前代艺术的伤感、悲情、含蓄相比,“60艺术家”更是嘲讽的、戏谑的、直接的。如果前代艺术家还怀抱着理想主义,“60艺术家”则反理想、反崇高、反宏大叙事。
刘野认为“60艺术家”的共性是“恬不知耻地有话直说”。“承上启下”意味着一种过渡的、不稳定和不成熟的形式,但事实上,“60艺术家”在语言上无不是相当成熟而尖锐。
至于市场化与否,“60艺术家”无疑是最早受惠于艺术市场、尤其是国际艺术市场的一群人。他们当中的佼佼者,早在1993年就被戴汉志的“中国前卫艺术展”、张颂仁的“后89中国新艺术展”以及之后的威尼斯双年展推向了国际舞台。张晓刚、方力钧等人更名声大噪。方力钧曾表示,在1992年之后再没有为钱发过愁。
甚至,人们对于当代艺术F4的主要诟病,也是他们为了迎合市场而重复创作。当然,“60艺术家”也是绝少矫揉造作的一代,他们当中很多人画卖得很好,有一些国际大藏家做“恩主”,他们对市场的态度也更为坦然、直率。
市场滑坡,“60艺术家”大势已去?
对于同时代的艺术家,方力钧有“生死与共”的感觉,刘野觉得“个人和群体的关系就像一片树叶和所有树叶”,杨述则认为“没有什么共同点”。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市场泡沫之后,由于张晓刚、岳敏君等人的作品在拍场上屡有流拍,造成了F4甚至整个当代艺术价值滑坡的幻觉。难道以F4为代表的“60艺术家”大势已去?
对于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等符号化的艺术种类来说,由于不再具有时代的针对性,难免成为明日黄花。但刚入知天命的艺术家,如果依然保有艺术的自觉,50岁,按照刘野的话说,“既是开始,也是结束。终究还是开始。”
方力钧近几年尝试用水墨作画,并且将创作延展到雕塑和装置领域。刘野不再画“萌萌哒”小女孩,转向更为抽象、更简净、更有蒙德里安意味的文具、书本、竹子。毛焰在《托马斯系列》之后笔法已臻化境,丁乙则固执地“不会为了迎合别人的风格而做出妥协”。
仔细观察,这一代艺术家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无论人生经历还是创作观念,其差异性都要大于共性。他们所特出于前辈和后辈艺术家的那些方面,无论历时还是共时来看,都显得有些模糊不清。终究,1960现象是否真的成立,仍然是个值得疑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