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国家典籍博物馆首展:以立体化的展示唤醒历史(图)

国家典籍博物馆首展:以立体化的展示唤醒历史(图)

2014-09-18 09:27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观众正在欣赏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

日前,记者来到国家典籍博物馆“样式雷图档”展厅时,只见一块可触屏前围聚着许多观众。一位观众在可触屏上挥洒自如地用手指挪动着琉璃瓦、椽、额枋、梁架等建筑素材,原来他正在模拟建造一座古建筑。“自己‘玩’一遍就弄懂了古代殿宇的建造步骤,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我进一步了解展厅中的展品。”他说。

经过近两个月的试运营,9月10日,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首展展出的800余件展品均是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10个展厅琳琅满目,令观众应接不暇。而古籍也不再是躺在展柜里的“死书”,展品背后丰富的故事、设置的各种互动游戏、实物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运用,都增加了观众对古籍的兴趣,增强了观展的体验性。

 

 

国宝典籍集结亮相

在“善本古籍”展厅,除了国宝级四大专藏——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占据展厅正中位置,赫然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外,一份司马光《资治通鉴》真迹残稿也走出“密室”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份残稿长130厘米、宽33.8厘米,共计29行465字,记载了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的历史,而每段开头或末尾仅几字或十几字,中以“云云”省略。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全世界现存的唯一一件司马光手稿,甚为珍贵。

穿越历史尘埃,此次与观众见面的珍品远不止这些,还有“金石拓片”展厅中的甲骨“四方风”、《神策军碑》、《曹全碑》,“舆图”展厅中的《禹迹图》、《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敦煌遗书”展厅中的海量敦煌文献,“民族文献”展厅中西夏文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名家手稿”展厅中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手稿、梁启超毛笔手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那些曾经被紧锁在国图古籍馆“深闺”中的国宝典籍,如今集结亮相于国家典籍博物馆,使其成为国图自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展出时间最长的一次展览。正如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韩永进所说,国家典籍博物馆正是要发挥图书馆与博物馆在功能方面的互补优势,相互融合,使之成为阅读的延伸、一种全新的图书阅览方式。

历史的缩影

观众在欣赏这些珍贵典籍时,也不禁感叹它们历经朝代更迭、时间磨砺仍能保存下来的不易。“难以想象它们是如何一代代地传下来的,一定有很多曲折艰辛的故事,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参观每个展厅,都会有种穿越感。”一位观众告诉记者。

在“金石拓片”展厅,一位姓杨的观众在《兰亭图》拓本前驻足良久,眼前的画面令他若有所思。他告诉记者,自己平时酷爱书法,这次专程来看碑帖拓片,眼前这幅《兰亭图》浓淡两种墨色套拓,展现了王羲之等游宴赋诗的盛况。此外,“金石拓片”展厅里通过投影投射在地面上的蓝色“汉字长河”,也给杨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展示着汉字的演化过程。”

 

 

在“名家手稿”展厅内,观众在两个特制的大展柜间徘徊细看,一侧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鲁迅的亲笔手稿,另一侧则是《家》、《春》、《秋》等巴金的代表作手稿。“想起上学时在课本上曾读到这些文章,就觉着很亲切。”一位观众说。此外,展厅中央有一个偌大的实木办公桌,看上去已有一些年代,仔细了解后才知道,这是当年梁启超作为京师图书馆馆长时使用过的桌子。“它是国图的一个象征,一个历史的缩影,作为历史见证,讲述着那段变法强国、文化兴国的往事。”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

策展难点也是其突破点

“首展拿出的不仅是国图最珍贵的特藏珍品,同样也展示了典籍博物馆、古籍馆及国图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良好的工作状态。”国图古籍馆负责人陈红彦说。古籍本就应细心呵护,国图古籍馆修复组的工作人员多年来潜心修复海量古籍文献,修旧如旧,让那些曾经受“重伤”的古籍得以延续生命,并近乎以原貌重现于观众面前。古籍馆保护组的工作人员则不断地科学调试展厅的温度、湿度和灯光强度等,为此次首展的长时间展出提供了技术保障。

此外,多位学者专家也参与到国家典籍博物馆的筹备工作中,如敦煌研究专家柴剑虹曾多次来到“敦煌遗书”展厅,为展厅的设计、展品的陈设等提供建议,在他看来,激活古籍、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不仅要靠现代科技来推介典籍文化,更要保持其文化内涵和古朴的审美格调,“每一个细节都马虎不得。”

“典籍不同于以往陈列在博物馆中的一般展品,其展览往往比较平面化,如何让展览更加立体,如何直接、有效地吸引住观众,是一个需要反复思考和面对的难题。通过这次策展我们发现,一些体验和互动项目的确能够拉近观众与古籍的距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典籍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虹霖说。

正如李虹霖所说,在“金石拓片”展厅的进门处便立着一个有趣的设备,其触摸屏上显示有字帖,包含了甲骨文中出现过的十二生肖和百家姓中的文字,观众可以用手指临摹,还可以将亲手书写出的甲骨文打印出来带回家;在“善本古籍”展厅,有江苏省的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古籍的雕版印刷过程;在“名家手稿”展厅,观众可以隔空翻阅大屏幕上的电子书稿……在有多年博物馆从业经验的李虹霖看来,开启展览与观众互动是一个难点,同样也是一个突破点,今后这些实践和创新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