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苏坚:名义实验艺术

苏坚:名义实验艺术

2014-09-24 11:12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近期,实验艺术被接纳进入全国美展,备受舆论关注。如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院成立、美协成立实验艺术委员会、方力钧受聘当主任等历次事件,我所持的态度还是一样的。严格而言,我认为用“艺术行政化”指认更严谨些,而只有这样的严谨区分,才能明确我为什么反对乃至反感的价值取向,即:不是简单反对某个人或能不能做某件事,而应让之归位为个人的、民间的自由创造劳动。这是历史和全世界优质的文化艺术劳动反复证实了的精神生产活动的“铁律”,主动入制自封、入瓮自陷也违反优秀艺术家的“自律”,更重要的是,任何这类集体或个人的软化、矮化行动,都必然误导和恶化艺术的正常生态,这是历史证明了的、几十年来的知识界和知识分子正在努力要避免的。

而事实上,若寻找反过来的论证,一直坚持一条“行政化”轨迹走过来的全国美展,就是一个鲜明“对面”。

也就是说,价值伦理、历史实证、现实事例都说明规避“行政化”乃应然之途,那么,这么多反“自然”现象和事件的涌现,只能说明另有原因。我认为,通过设立“名义”和“名义”认可,从中赚取“权益”,应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艺术界值得分析的现象。

从本质上看,不否认一个无论怎么样的艺术展览中可能都会有好的作品和艺术家、一个无论怎么样的艺术组织也都可能会有好的艺术工作者和值得赞赏的行动——这跟无需证实自由、自主的个体劳动是产生优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根本前提一样。所以,只要坚持这个价值本质认知,就能看清那些“名义之徒”,尽量避免其行动之害。某个角度上,从反“古典”、反“现代”等艺术史上的阶段来看,艺术历史差不多就是一条“反名义”进程,所以再怎么争议,我都会以坦诚心态看待这类事件。

以“名义”之事,“偷换”各种身份、利益的实例,艺术界里实在多了去,身在其中的“当代艺术”当然不能、也不会免俗。别的不说,梳理一下这次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的生成逻辑,就能看清其中端倪。关于这个展览,有多个生成逻辑起点。

第一,名称。没有“名号”,就无事、无人、无物,当然就难瞎折腾,现在说的所谓“实验艺术”,可能全世界只有中国有,是为“中国特色”,它是怎么定的呢,印象中就是来自数年前某本杂志无事生事的讨论,其事实上就是等于世界普用的“当代艺术”——这个就是集合全国优秀智囊的批评家年会去年还在开会讨论着的“名号”。都是一个物种,为什么非要多出一个“实验艺术”?鬼才知道。

第二,专业。没有“专业”,就没有班子、委员会、院长、主任、专家、教授等等。大的来说,大家知道本国高教系统通过“名义”,大学的人员基本不变,却真的“大”了,连小的学院也有机会“大”了,结果倒是多了很多“长”。回到美术学院这块,依形势来看,专业、系别之后未来必有“实验艺术学院”,实验艺术委员会之后必有“实验艺术协会”,而除了“长”之外,可能也“长志气”,从业者的“荣誉”感简直没得说,比如艺术家邱志杰现在得再加“实验艺术教育家”的头衔,因为自命天才的他,多次标榜“录像艺术最先”等之后,又要标榜“当代艺术教育最先”了,搞得我这个教素描的人一说到“教当代艺术”、“教实验艺术”这些新业务就自卑,也使得别的专业教师不懂“实验”、无法“当代”似的;可是,这个时候,国外真正“当代”的美术学院,早已走过“名义办学”阶段,注重的是“导师工作室”、“艺术家工作室”,早已认清艺术教育的本质无外乎是你认准了“这个人”擅长什么艺术、能教什么艺术,你就跟他学,无所谓“专业”、“院系”!

有了“名义”之后,于是就有了交由以高校“实验艺术”专业人员为主体的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牵头组织的本次展览,正如大家看到的,本届实验艺术展甚至可以另外开辟“程序”,比如搞专家、名家推荐和邀请制——当然,这都是可以“实验”的,名正言顺才是要事,而且比起当代艺术院来,我们有声有色有势得多了,五年一轮回更有期待,反正理由总是有的,事情总得做嘛。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