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们迎来了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这项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作品种类最多、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与新中国同龄,至今已经走过了65年的风雨历程,它见证了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反映了新中国各个阶段美术事业发展的成就,成为“推精品,出人才”的重要渠道,对普及和繁荣我国美术事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13个分展区在国庆节前后相继开展。广大美术家们倾心创作,承载着人民的梦想,绘就一幅幅时代画卷,为新中国成立65周年献礼。
当前美术事业发展空前繁荣,呈现出许多新面貌、新特征、新趋势。如何与时俱进,继承并创新,以适应美术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是这届美展的一大挑战。为此,展览组委会在展览主旨、评选标准、送件程序、展区划分、评委构成、评选机制、陈列展示、宣传推广等方面稳妥而积极地完善与改革。通过不断地完善办展机构,细化展览流程,与各省、各展区加强沟通、协调,强化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树立艺术为人民的服务理念,力求做好美育美教的推广,真正做到文化惠民。综而观之,本届全国美展呈现多重亮点:
——坚持学术引领,充分调动各艺委会和艺术院校专家的指导作用,确定各画种的展览主旨、评选标准。各展区展览期间开展理论研讨、专题讲座、配套相关画种展览等多种学术活动,加强公共美育教育活动。
——扩大送件范围,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粉画虽沿用上届各省推荐办法,但总体名额有所增加,而且评委不占名额,直送展区参加评选,另外再增加本省规定名额的30%的作品,到北京进行二次评选。
——展区申办竞争激烈,这是凸显城市文化、推进城市发展和美术发展的良好趋势。本次全国美展13个分展区都有城市申请,其中6个展区有多个城市竞争申办,这充分证明全国美展的重要性和各省份对美术事业发展的热忱。
——展区增加,艺术门类更加细化,分配更加合理。增加了实验艺术展区、综合材料绘画展区。漆画、陶艺展区也独立展出,标志着该门类艺术承担起当代文化精神载体的作用,彰显出独特的文化理念。
——改革评委会结构。各分展区评委会由“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组委会提名,根据展区类别聘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高威望的美术家及理论家组合而成,力求达到老中青专家兼顾,地域覆盖全面,专业结构合理。
——评选方法科学高效,全程使用中国美术家协会研发的“展览评选系统”,其具有数字化、高效化、智能计票、数据精确等特点,最大程度上杜绝了评选过程中人为干扰、操作失误等问题,使展览的评选程序和监督程序更加科学、严谨,极大地提高了展览评选工作的效率。
——加大推广和宣介。成立宣传组,开通中国美协舆情信息员QQ群和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资讯QQ群,收集各地和各展区备战全国美展情况。根据展览进程编撰的七期《国展简报》同步刊出,加上中国美协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平台,雅昌艺术网的首页推荐等栏目的多重推介,做到实时推送资讯,观众可轻松完成转发和下载任务。宣传组在调研、观摩、评选、展出、研讨等各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不同宣传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展览全过程。
本届全国美展参展作品非常全面。4392件入选作品,囊括了近5年来创作的优秀作品,涵盖了全国老、中、青三代美术家的精品力作。展览质量高,全国美术家创作热情空前,除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粉画、实验艺术外,其他都采用了面向全国直接征稿的方法,突破了原来各展区分配名额的做法,尽最大可能保证了优秀作品的入选机会。展览形式丰富,新增设的实验艺术和综合材料绘画使本届美展的作品在材质和新媒介运用方面非常多样,特别像动漫、壁画、雕塑、综合材料、陶艺、漆画、版画等,都体现出跨界的语言探索和思考。展览紧扣时代脉搏,力求贴近生活,相当一批作品关注民族和地域特色文化,突出民族、民间、农村的生活气息,鲜活地反映了乡风民俗,展现出民族文化多元化的魅力。展览的另一个重大特点是再现厚重历史,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中华文明美术创作工程带动了一批历史画的创作,表现我国历史长河各阶段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作品明显增多。
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作为国家级综合性大展,全国美展就是要积极发挥文艺的重要作用,努力引导美术家勇于担当,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要支持和推动中国的美术家通过这一平台,以多种多样的题材、丰富多彩的形式、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从而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