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朋友经常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比如“摩擦摩擦”“一步一步似爪牙,似魔鬼的步伐”之类的。后来经询问才知道,原来那些是最新网络神曲《我的滑板鞋》中的歌词,这首歌已经取代《小苹果》,成为当前最时髦的社交语言。网络丰富了语言的外延,稍不留神就有落伍的风险,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景观。
每一年,都会有各式各样的新潮词汇和流行语涌现,它们迅速取代了一些传统表达在日常交际中的位置,成为一种非常强势的话语习惯。“细思恐极”“十动然拒”“Nozuonodie”“公务猿”……这些生造出来的表达,一开始只是网络聊天中的小花招,紧接着从网上走到网下,如今已经开始在正规媒体上大量出现。倒不是传统表达已经过时,但如果谁不能赶上潮流,就会被年轻人所抛弃。
在我们单位,就已经多次出现这样的情景:一群年轻同事就某个新鲜话题聊得热火朝天,年老的同事听得一头雾水,甚至完全插不上话。于是,不免有人对网言网语“入侵”日常表达提出担忧,尤其担心那些颠覆语义规则的话语破坏“汉语的纯洁性”,担心几十年之后的人会对我们这个时代留下的文字资料感到费解。
这方面的担忧是有现实意义的,当然,现实不至于那么夸张。比如,后人可能确实要费一番功夫才会知道“贾君鹏”这个典故的来历,但不会为“剩男剩女”感到费解。其实,汉语文化从古至今都处于动态演进的状态,人们的表达习惯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很多字词被弃置不用,某些新式表达则被吸纳到“数据库”中。
不过,我依旧认为,未来“新闻考古”可能会成为一门学问,甚至说不定将来一些高校的新闻学院会开设新闻考古专业。主要原因不在于前面所说的那些网言网语,而是因为我们今日的许多公共话语,确实在客观上给还原历史挖了不少“坑”。
举个例子吧。曾经读到一篇文章,专门分析了新闻报道领导人国际会晤外交辞令的弦外之音——“亲切友好的交谈”按字面意思理解就行,“坦率交谈”说明分歧很大且无法沟通,“交换了意见”指会谈时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充分交换了意见”意思是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并且吵得厉害,“严重关切”意味着可能要干预,“表示极大的愤慨”则是“现在我拿你没办法”的另一种表述……
这些分析明显带有猜测的成分,而且只代表一家之言,但它所引出的问题确实是值得探讨的。在当前的公共话语中,实在有太多类似的表达了——它们源于某种严密的话语体系,但普通人只能一知半解地尝试着“总结规律”。经常有人对中央媒体报道中的某个词进行各种解读,也正是这种独特的话语体系带来的后果。试问,今人尚且不明就里,后人脱离了现时今日的语境,岂不是更容易抓瞎?
在所有传递信息的方式中,文字原本是效率比较高的一种方式——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至今都在帮今人破解历史谜团。然而,因为有太多反常的话语表达、太多的禁忌和涂抹,太多的“你懂的”之类的暗语,我们用文字记录的时代反而变得面目不清。后人要想还原历史拼图,恐怕真得费一番“新闻考古”的工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