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祥东
《申报》1878年7月2日有一条公告《捐卖画兰助赈》:“灾已三年,荒延数省,伤心惨目,苦不堪言……今又有金君免痴者夙精书法,绘事尤工,闻今特立愿捐卖画兰一千件,设砚于老巡捕房对门彭诚济堂,集收润笔之资,尽作赈饥之用。因欲速成,特从贱售,计扇册等每件只二十文,条幅四十文,堂幅百文……”
金君免痴者:金继,一名慎继,字勉之,号免痴,一号酒盫,又号湘梦主人。原籍安徽休宁,一说苏州人,流寓上海。书宗董其昌,工写兰,下笔敏捷,一日可竟百幅。以书画润资助赈,为首创者。数日后7月8日《申报》又载:“前报金君免痴在本埠彭诚济堂画兰,所得笔资,即以助赈。兹闻画至前日,计堂幅册页扇面等千件以尽数。画竣共得笔资钱二十二千九百五十八文,当即邮寄苏垣谢氏助人赈款。然求画者尚接踵而来,不特户限为穿,抑将手腕欲脱,却之不能,受之不可,因拟此千件外有续来画者概加一倍,半则仍归助赈,一半则以藉自润云。”
十里洋行的上海滩,创造了许多奇迹,文化因商业而盛,商业借文化而行。它是冒险家的乐园,也是落魄文人的避难掘金之地,任伯年、吴昌硕都是这样来到上海的。这位金继首创以画兰润资赈灾,显然是一次标新立异的自我宣传,由此为自己在《海上墨林》落得一段记载。他的举动隔数日就引来了同样目的效仿者,并且旋即带动了当时海派绘画的领袖人物张熊、胡公寿、任伯年、朱梦庐等参与润资打折助赈,这种做法后来一直为海派绘画圈中的保留节目。
我也好奇,到雅昌网看看金继画的怎样,写的如何,现值几文?十多年的拍卖纪录只有9件拍品,成交价多为一两千元,一副对联最贵,落槌价五千。我想他六天时间就完成千余件作品,一般大名头画家一生所画也就三四千件,而拍卖纪录已多得目不暇接,纵使他贱卖不为人所珍,也不会这么少啊?金继30多年间在《申报》刊登公告21次,其中18次都是赈灾义卖,为什么他赖以谋生的字画一直停留在赈灾这一个点上呢?1909年4月20日《金免痴书画贬价疗贫》,是最后一次:“扇每面一角,册页倍,琴对同屏条堂对各大件面议。”穷困之态,价格之廉,可见他混得多么潦倒。我们无法知道他润资赈灾的真实性,从千件作品得笔资近二十三吊推算,不是很成立。他的履历、个性、以及生活状况如何?从字和画的水准看,应该是中规中矩的一路,但愿这是他30多年未混入海派主流画家行列的原因。
我反对从艺者借助其他活动沽名钓誉,当然时代有局限性,在艺人自己还不富裕的情况下,贡献一张字画,一场演出,让有钱人买单,各得其所也无妨。但出发点是为了赈灾,还是为宣传自己?有时甚至还名利双收?以灾难为自己造势,这是在消费灾难。如金继,因为他是这一活动的祖师爷,如今这类活动主办者往往会拉上一批成名画家,用高尚的名义裹挟大家。但演艺界近年这种义演已经很少,许多明星都选择直接为灾难捐钱,书画界这种套路何时能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