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艺术家FionaRukschcio的虚构与纪录
“针对当前艺术生产日趋严重的资本化、话题化、同质化之现状,我们尝试着通过直接把艺术家带入到具体的社区现场来试图寻找到某种脱离‘白盒子’(将作品隔离生成的一种凝注沉思的展览空间)的可能。”艺术家倪昆谈道。7日,中新网记者受邀体验了由他策划的Red-Line2014第八届国际艺术家工作坊成果展,走进了中西方艺术家们用时间和实践书写的艺术世界。
据悉,重庆501艺术基地器空间每年都会申请驻留资金邀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采用独立小项目的方式,以重庆及发生在中国的变化为落点进行研讨和有一定时间周期的艺术创作。本届国际艺术家工作坊即聚集了来自意大利、德国、葡萄牙、澳大利亚、北京、上海、成都及重庆的艺术家和建筑师,他们就“城市化运动”作为艺术实践工作的主题,进行了为期半月包括在地考察、访谈、艺术家讲座、在地创作、公开讨论会、展览展示等一系列活动。
重庆本土艺术家的城市秘密空间
德国艺术家:扛二十把老藤椅看重庆
至简至洁的展览现场,二十把来自重庆街市的老藤椅吸引了不少艺术爱好者。来自德国的艺术家AlfredKurz将它们收集起来,进行实物展示和影像记录,向众人讲述了在重庆关于椅子的故事。
对AlfredKurz而言,漫步重庆街头意味着身临不同的文化与生活。在中国,快速扩张的城市既有西方的超现代风格,也保留了保守的传统风味。在重庆的很多街头,小摊小店随处可见,他们有的卖东西,有的修东西。最简朴的店面往往只有一桌,一椅,一些商品,些许器件。寻访重庆街头的这段日子,AlfredKurz被街上频繁出现的一种竹椅所深深吸引。这些竹椅的使用者大多是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小摊贩。经年累月的使用,使得竹椅“面目全非”。可竹椅的主人并未更换,他们用木头、绳子或塑料袋等简单的材料,随心所欲,即兴创作。曾经的量产物也因此成了独特的物品。
AlfredKurz认为,那些结合了主人自身特点以及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的椅子,便成为了一种艺术品。它们传达了一种重复使用物品的传统理念,尽可能久的运用工具的节俭思维。他们不在乎东西的外表,也不像西方消费者被广告灌输了要买最新产品的思想。透过这些东西,想着上面付诸的心血时,这位来自德国的艺术家早已忘记了椅子的破旧,留下的只有美。
奥地利艺术家:虚构与纪录,迷失和依靠
来自奥地利的艺术家FionaRukschcio与助手一起虚构了一条名为“新生村”的街,然后向重庆本地人询问这条街的所在,用影像纪录下问路的全过程。当二人快要放弃的时候,两个路人同时坚定地指着相反的方向带路,似乎让她们找到了答案。Fiona称,她由此掘出关于迷失和依靠的命题,以及信赖和不可能的说服。“人们面对一个不存在的地点,帮助也就不存在。”这一切,都记录在了Fiona的照片里。
同时,Fiona听闻在重庆某地有保留母系氏族的传统。在她看来,“所有的权利都在女人手中,只有女人才能掌控财富。男人必须服从,否则必将受到惩罚。”这般挑衅话语是过时和无必要的。因此,正在做关于女性乌托邦式影响研究的她,决定亲自去往那里,并拍下了一段她和助手去发掘关于“女人城”秘密的纪录片。
本土力量:城市秘密空间
以“城市秘密空间”为出发点,来自重庆青年工作坊的鲍大宸、李位涛、雷轶舟、吴剑平、周倩围绕重庆主城的二十多座立交进行了为期多天的考察,最后选择在九龙坡区立交的绿化带中展开户外生存活动,期间一切行为都在其中进行,以此探讨关于在城市中的所见所闻和各自经历发生的事,最后将行动轨迹标记在一张地图上,由此呈现了当下城市生活中盛行的一种异质消费,一种对于户外健身文化的病态阐释。他们在不属于按严格空间结构划分的城市灰色地带活动,相互发问。
陌生的城市容易使人目光涣散,但也迫使艺术家们对日常重新考量。2周的驻留中,中西方艺术家及建筑师们就艺术与公共空间、艺术实践与语境、历史与城市文化研究及年轻艺术家的自我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对话。因中西之间的语境差异及由此带来的彼此观看,成为了本次公开讨论的基础。强调全球化而非强调中国的特殊语境,则是此系列有效对话的起点。此展将持续免费开放到11月末,恭候更多人前去发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