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院校 > (图)湖北美院教授戴少龙:艺术家不应被市场口味左右

(图)湖北美院教授戴少龙:艺术家不应被市场口味左右

2014-11-14 10:21 文章来源:长江网-长江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戴少龙和他创作的农民题材画作记者彭年摄

   “农民其实很美,值得我一生去画”。近日,在画家、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戴少龙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他将自己的新近作品贴在墙上,那是一张张有着厚重色彩的画面,画中的陕北农民形象夸张、憨态可掬。

   戴少龙画农民题材已画了近30年,乐在其中。“我画的农民远离城市,在他们身上可以发现很多可贵的东西”。

   戴少龙说,他的画可能不合主流市场口味,但这不重要。“艺术家不应被市场左右。我不做虚假的艺术,真实的最美”。

 

 

   戴少龙的“农民情结”始于青年时期。高中毕业时,他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洪山公社。“我刚到农村时很不适应。但眼前的农民们辛苦劳作于田地间、毫无怨言、自得其乐,深深地感染了我。”戴少龙说,“下放期间,老乡们对我的生活很照顾、很体贴。从此,农民的印象在我的心中烙下印迹,挥之不去。”

   1987年,戴少龙去陕北采风。“陕北农民家从不锁门,很好客。你可以随意串门、参观,甚至留下来吃饭、过夜,他们都热情欢迎。”戴少龙说,“从此,我找到了创作的重心。身着大红袄的女性、扎白头巾的老农成为最常见的标志、符号,贯穿我近30年的创作生涯。”

   近30年来,戴少龙每年都会去农村采风数次,与农民一起吃住,观察他们的生活,积累创作素材。


   身体有点扭曲,鼻子扁大,嘴唇肥厚,五官并不端正,很难用传统意义的“美”来审视戴少龙笔下的农民。“我画农民不想取悦任何人,更不会考虑市场。悦目的并不都是美的。”戴少龙说,“我画人物取其‘拙’味。夸张变形间凸显淳朴粗犷,流露人性之美,这就是我眼中真正的‘美’。”

   戴少龙的画中,朱砂红被大量运用,这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画中的羊和女性,代表着与人为善的美德;多种元素融合,表达他对现实生活的反思。“现代文明进程中,那些质朴、温暖的东西正在慢慢消逝。作为艺术家需要去关注、去唤醒,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曾经有人批评戴少龙的作品过于乡土化、不够高雅,建议他改变题材,并把人画得美一点。戴少龙却不以为然。“我画的不是农民身上的乡土气,而是农民的内在精神。它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而且是当下容易被忽视的。所以,画农民一点不庸俗,这个题材很‘当代’。”他说。据悉,展览将持续到11月20日。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