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图)水下考古:一次次奇妙探险

(图)水下考古:一次次奇妙探险

2014-11-18 09:56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回望过去的岁月,很多事件值得标记,“南澳I号”考古领队、现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的崔勇向记者介绍了他与水下考古这些年走过的历程。


中国水下考古的“黄埔一期”


1987年,古沉船“南海Ⅰ号”被发现的消息震动考古界。第二年,一道急需建立我国水下考古队伍的召集令在全国各地传达。由各文博单位挑选出来的精兵强将同时被派遣至交通部广州潜水学校进行培训。崔勇便是其中之一。


据他回忆,最初的潜水训练从一个2米多深的游泳池开始。一段时间后,改在潜水塔进行。直径6米的潜水塔盛满水,深度分别为3米、6米和12米。最后的训练场地在流溪河水库,最深处逾40米。当潜水员潜入水下40米时,眼前就是漆黑一片。紧张的2个月培训结束后,大家如期毕业。我国首批水下考古专业人员诞生,这就是水下考古界至今叫得响的“黄埔一期”。


培训过后还需要实战演习。崔勇记得自己首次独立下水是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派的一次任务——那年,英国人租借了新加坡籍探测船,开到南海找寻有记载的一条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崔勇的任务就是凡探测船发现的古沉船都要先由他下水过目,如沉船是中国的,绝对不允许打捞。因为是第一次下水,崔勇显得有些兴奋。“刚开始有些害怕,但是后来就逐渐平静了。”他说。


水下考古发掘什么样


一次水下考古发掘并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前期的准备工作需要做很多。“因为,人员安全是第一位的。在我看来,一次考古发掘成果有多大是有偶然性的,不管成果有多大,我们都要首先保证队员的安全。”崔勇说,每一次下水,事前都要制定一整套完善的规程,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比如下水前先探测清楚海水的水深、流急,因为流速影响人的泳速,过快或过慢都有可能使人无法完成发掘工作。还要关注潮汐,等到海水“平潮”时才能下水。“因为‘平潮’时水流较小,便于绘图、拍照、摄像及采集文物。”他说。而且,受气瓶容量所限,通常每次在水下只能停留半小时,时间一到必须马上上水。上水速度,按潜水规程要求,每分钟不能超过18米,上升至距水面3米时,还要再停留数分钟才出水。有的年轻队员,由于发掘心切,总忘记上水,这时他就会通过喇叭喊话提醒他们。除此之外,岸上也有应急潜水员,随时观测水下队员的气泡来监测水下的动静。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