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元瓷器估价千万
20多年前,市民黄先生在小商品市场以几百元的价格,购得几件瓷器。“电视上各种‘鉴宝’节目铺天盖地,见一些人频频‘捡漏’,我也心痒痒。”
今年1月,黄先生在网上看见一条声称“古董鉴定评估、展销拍卖,不成交不收费”的广告,便带着宝贝前往文定路218号大楼内的一家“文化艺术有 限公司”作鉴定。孰料,其中3件物品竟被判断为“元明清”时期的文物,估价高达1380万港元!一位“总监”表示,可为其办理今年4月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 参拍手续,只要黄先生支付13.8万元“服务费”。冲着“不成交不收费”的承诺,黄先生欣然付款。
拍卖会迟迟未能举行。6月,察觉“不对劲”的黄先生决定索回“藏品”。此时,“总监”又开始诱惑:一位法国商人看中了黄先生另外收藏的一件小瓷 盘,开价300万港元,公司愿意免费代理这笔交易。黄先生没有答应。7月,“总监”继续加码:另一位英国买家也看中了小瓷盘,开价380万港元。不过,对 方坚持在香港取货,需加付1万元“报关费”……
“我已经完全不相信他们了。”话虽如此,可黄先生还是动摇了,决定继续等待。然而,“10月19日,公司通知我,四件拍品全部流拍,让我领 回。”原以为闹剧终于落幕的黄先生,还等来另一个结局—13.8万元手续费,分文不退!对于“不成交不收费”的承诺,“总监”一句轻描淡写的“那是广告, 合同上可不是这么写的”,便将黄先生打发了。
不甘心的黄先生曾带着那3件“文物”前往本市两家著名的拍卖公司,鉴定结果均让他失望,其中一位鉴定师甚至说,“瓶子的年龄还没我大,怎会是文物?”
业内人士揭开内幕
“这正是典型的拍卖诈骗”,上海市拍卖行业协会新闻发言人范干平先生介绍,近年来,这种骗局经历过3次演化:
藏品造假—个别不轨企业,伙同鉴定师故意抬高拍品价格,甚至“年代造假”,向藏家收取鉴定费。藏家虽有察觉,但将希望寄托于有“冤大头”买家来 接盘,不知不觉中,成了“同谋”。此类案件难免东窗事发,于是,犯罪分子得到了法律制裁。其中一些曾经从事拍卖的专业人员,还遭到了行业“禁入”的惩罚。
违规拍卖—上述遭到行业“禁入”的人群中,一些心有不甘者,打起开设“山寨”拍卖公司的主意。他们违规举办拍卖会,并在拍卖前以“鉴定费”和“服务费”的名义,谋取非法收益。
玩起诈骗—2011年起,国家和各地拍卖行业协会不断发出警示,告诫公众注意提防前述欺诈行为。于是,一些不法分子绞尽脑汁,玩出“新招”:境 外拍卖。他们注册一家普通的服务性企业,冒用国外拍卖公司驻华办事处或合作伙伴的名义,与藏家签订所谓“委托交易”或“服务”合同,成功避开了违规经营拍 卖业务的监管。然后,他们煞有介事地收取所谓“服务费”、“报关费”和“运输费”。范干平说:有些不熟悉出入境业务的藏家一听说“报关费”,就更加相信自 己的拍品是文物,并对这些企业深信不疑。“其实,骗子公司根本就没有‘海外关系’,他们只是将拍品锁在仓库里,放几个月再拿出来,骗藏家说流拍了……”为 了让人上钩,他们通常聘请“专家”鉴定藏品,虚估高价。黄先生碰到的,便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