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史论 > 大美为真——十论大写意

大美为真——十论大写意

2014-11-20 10:31 文章来源:网易  作者:杨晓阳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六) 大写意是一种方法

“大写意”同时是一种方法。这种作为一种“方法”的国画范畴的“大写意”,最能用来说明大概念中作为一种精神和观念的“大写意”是一种观念和精神。这个方法是具体的历史形成的小方法,但它却是一个具体的典型的例证。我们暂且以中国画的“写意画”作一个侧面和局部来加以剖析,以便于研究问题和进一步再涉及其他所有画种的普遍性。

中国画首先是观察方法,即“十观法”。1.以大观小法。所谓以大观小,比如我们现在离所画对象很近,可以想象,站在很高的空中,来看原来的地方,可以把周围的环境一览无余,其中有我们。2.以小观大法。与以大观小法相反。3.远观近取法。在很远的地方看一片风景,但对风景的某个局部画得很清楚。因这是重点,大的布局定完之后,再把细节按近观所得描绘出来。4.近观远取。在近处看,画出来的是远观的大场面。5.仰观俯察。对于要描绘的对象并不是在一个地方看,可以仰看,可以俯视,可以面面观。6.由表及里。观察一个事物不能看其表象,要通过其表象掌握人的心理、思想、性格和内在东西。7.以动观静。要描绘一件事物,对方静止,要在其周围观察,四处观看。8.以静观动。看黄河长江、奔腾万里,人坐在岸边,看其流速、流逝、看其早晨、黄昏,自然界无穷的变化全过程尽收画中。9.目识心记。画一个人或物,并不是对着人或物画,而是反复观察已经记住了,不用看就如在眼前,所谓目识心记、烂熟于心、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如在眼底。10.以情动物。在观察、描绘一个人物时,不能仅像照像的物理反应,也不仅是动物的生理反应,人是高级动物,是要对这个对象有许多思考,对这个人要理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赋予对象以人的感情色彩。

其次,表现方法,可分为五大技法:1.勾勒法。用线条、用单线勾勒出一个物象的方法、白描等。2.勾皴法。如山水画一边勾一边皴,勾的是轮廓、皴擦的是里面的结构。3.泼墨法。大笔挥洒、像泼墨、泼水一样。4.破墨法。已经画出的泼墨,当它还未干时,再用水或墨继续加,加的时候,互相要渗化,这叫破墨法。5.积墨法。待这些画面彻底干透了以后,还不够,再层层加墨,叫积墨法。

第三,造型方法,即造型四步。第一步:写实。对实体写生,画人物或风景尽可能画得逼近对象真实。第二步:取舍。自然物象是丰富多彩的,但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构思取舍、根据对主题的理解,突出重点尽量概括。比如一棵树,有一百多个树枝,但画面上可能只画十来个树枝,只要画出它一个丰富的感觉就可以了。把背景去掉,突出这棵树,通过取舍完成。第三步:变形。作者目识心记,写生多对所要画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在绘画时,对着物象画出的不是物而是一种对物的感觉,是经过想象制造出来的,画的是有意的概念,是作者对物象的理解,可能画得与自然结构不同,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个人特色,所以叫变形。第四步:忘形。不知道自然原来是什么样子,作者对自然形象的把握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作者已经忘记它原来的结构是什么比例,作者随心所欲而不愈矩,而该造型是长期创作的必然结果,表现时自然形成才思喷涌,所以叫忘形。

第四,用笔方法。用笔和用墨都有四种境界,其中用笔四境:1.执著。比如写字的人开始对字的结构不熟悉,描红,很认真一丝不苟,很执著。2.从容。天天描红,接下来的时候不用照着写也能驾轻就熟很从容,甚至背过了,就更从容了,很轻松地把字写下来,这要经过很长时间习惯成自然。3.放纵。达到完全心里有数,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如在手底,随心所欲一任放纵。4.忘情。物我两忘。经过终生的锤炼,自然和自我融为一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身一致,达于化境。往往所画作品偶然而不可预见,超过作者的想象、超过作者的感觉和经验,每当作画才思奔涌,笔若神助,不知道是非,连自己都无法想象,即为忘情。

第五,用墨方法,即用墨四境:1.淡墨明丽。如月光明丽、轻若蝉翼。2.中墨苍茫。如黑不黑、白不白的浑沌状态,苍苍茫茫。3.重墨浑厚。像月光照在山的背光很重、很浑厚。4、焦墨沉绝。把墨研得最重又隔了一天的墨,要比浓墨还重,浓如焦漆,很少有人用,这种墨一般不要透明,定要死黑,所以叫焦墨沉绝一沉到顶。

责任编辑:李亮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