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平台
收藏家一边把文化收藏本身看成公益性职责所在;而另一边,随着博物馆和个人社会影响力的自然扩大,“敞开大门”时,更多合作机遇也找上门来
正如纸媒无法靠卖报纸维持开支,而是利用报纸的平台、品牌,吸引广告或活动营销,同样,博物馆也不靠卖参观门票生存,而是文化的象征符号,在文化的品牌效应下,衍生出许多盈利点。
第一步需要厘清的,是博物馆的根本性质,因为这决定了之后所有的战略定位、经营策略。《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国家文物局网站公布的最新《博物馆名录(2012年)》发现,国家文物局把全国的博物馆分为国有、民办两类。
其实,一个“民办”还不能完整概括博物馆的全部业态。同样是民营,也有细分门类:民营博物馆分为经营性(商业盈利)、非经营性两类,非经营性中又分个人私藏、公共集体所有。
以上海、北京为例,记者梳理国家文物局名录发现,两地民营博物馆的数量都是20多个,这些博物馆被分类为民办,但记者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有国营企业、政府、国有科研或教育机构的背景,因此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私人博物馆”有较大差距。
因此,除去“公共集体所有”的“民办”博物馆,如工商银行(601398,股吧)旗下的银行博物馆、中国科学院旗下的上海昆虫博物馆等,本文选取个人私藏、公开市场交易两类博物馆的代表。
纯粹个人收藏的博物馆屈指可数,大多非常小众化。其中陆汉斌打字机博物馆最为典型。该博物馆目前被媒体称为“世界第三大打字机博物馆”,馆藏200多件打印机(电脑问世前的主要打字工具)。
作为捷克通用航空公司总经理,同时也是陆汉斌打字机博物馆的创始人,陆汉斌分得很清楚。“就是个人兴趣吧,现在收入和支出基本持平,我也不做宣传,就是个人朋友交往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