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的收入模式,并非人人可以复制,陆汉斌在采访一开始,就提醒《国际金融报》记者。陆汉斌旅居捷克20年,一直从事中国与捷克及其他欧洲国家间的贸易,上海官员、商界、文化界去捷克,许多都由他负责接待,因为他同时是中国商会在捷克的负责人。
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殊身份,陆汉斌才能一个人策划组织百万收入的活动。“我既是活动的召集人,又是策划人、讲解人,还负责处理政府、媒体等公共关系”。
相比于陆汉斌纯粹的私人收藏,上海琉璃博物馆则是在私人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出完整的盈利性公司,目前博物馆相当于公司下属的品牌代言,博物馆的开销由公司承担。
如果开办展览,博物馆还得倒贴钱。“从国外引入展览,必然亏损。你算一下,假设艺术家一幅作品展览收入是一万元,这一万元里的一半要给艺术家本人,剩下一半给美国那边的艺术中介,那其他的关税、运费、展览费,谁来出?中国中介不仅没利润,还要倒贴。于是,谁办展览、谁卖展品,谁就倒贴那30%。” 唐斯复介绍。
展览不行,拍卖琉璃作品也不行。“收藏市场最没打开局面的是琉璃。我们也把琉璃作品拍卖过,只有几万元,这与它的艺术价值是完全不匹配的。有一次创始人杨惠姗把自己的作品送给红十字会,红十字会卖了100万元。可你知道收藏的是谁吗?是文汇报业,是政府让他们收藏的。” 唐斯复介绍。
其实也有人想支持博物馆,但也因为高税收而放弃。唐斯复介绍,一些城市银行如广发银行、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宁波银行(002142,股吧)等,银行家们组成的联合会,很希望为琉璃博物馆提供资金支持,“但他为博物馆做资金支持,反过来还要纳税,于是想支持的人也都犹豫了。”
于是,唐斯复说博物馆只能依赖琉璃工房公司收入。“博物馆一年开销至少百万,还要每年买进新的展品,否则老是那几件展品,观众看厌了。像最近的展览,创始人张毅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只为收藏一件琉璃作品。没有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博物馆无法运转。” 唐斯复感叹。公司的名字叫琉璃工房,属于礼品行业,为政府、企业、写字楼等提供琉璃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