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如何变得忧郁”,就像今天人们学习网球和桥牌。
文艺复兴时期,亚里士多德派的观点终于成为主流意见,人们公认杰出者一定是忧郁的,甚至于“忧郁意味着天才”。一个人如果不是多愁善感,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艺术家。忧郁的“疯子”以创造力为荣,也以精神痛苦为荣。
丢勒在《给青年画家的食粮》的前言写道:“我需要不断地去理解、感受,这会耗费大量的心血,使我们的心灵处于一种忧郁的状态。”米开朗琪罗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说“忧郁是我的欢乐”。拉斐尔也被认为“与所有卓越之人一样忧郁”。
潘诺夫斯基写道:“有野心想居于人上就如英国剧作家本·琼森(Ben Jonson)笔下的斯蒂芬所说,热衷于‘学习如何变得忧郁’,就像今天人们学习网球和桥牌。这在莎士比亚的贾奎斯身上达到了精致化的顶峰:贾奎斯使用一个时髦和势利的忧郁者的面具来隐藏他是一个真正的忧郁者这个事实。”
科学界一直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忧郁是天才的通行证,而另一种认为积极乐观的人才有创造力。目前最为人所接受的观点综合了双方的意见。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卡斯滕·德勒(Carsten K. W. De Dreu)等学者提出“双通道模型”:正面情绪提高大脑信息处理速度,激发创造力;负面情绪阻碍思维灵活性,从而提高持久性。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雷纳德·弗里德曼(Ronald S. Friedman)等人则认为:积极情绪提高娱乐任务的效率,而消极情绪有助于完成严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