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说说中国画的意境

说说中国画的意境

2014-11-25 09:44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黄健生(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上期本栏目说到中国画的时代与精神的和谐,实质上就是中国画的意境问题。中国画的审美境界与西方美学不同,中国画并不在于它的表现形式,而是通过“意境”去追求终极的意义。画家这种抒写胸臆与实际客观物像的结合,是“心象”而非“视象”。西方绘画偏向视觉,注重客体形象,其艺术是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上。

  清笪重光在《画荃》中对“意境”一词的解释:“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就是笔墨生“意象”之后再经营意象,构成一幅“真境”,意象出,意境融。

  品一杯香茗,伴随缕缕墨香,看着苍鹭,白露为霜的画面,渐渐的似乎就能听到生命的妙意。这是明朝李日华的画境,其题画诗道:“霜落蒹葭水国寒,浪花云影上渔秆,画成未拟将人去,茶熟香温且自看。”中国画艺术的妙境就在那形式之外,妙香溢远的世界中。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有造诣的中国画家,抖抖身上,似乎别无长物,但必有那么一点香气。这是生命内在的留香,是活力。这香气透出画家自身的清幽阒寂。

  如果画家在香气之前加个“冷”字,则更能体现画家之逸韵。而把这种“冷香”融入画中山水、槛外疏竹,乐中平沙,便是艺术家的本来心境—心灵的低吟。

  中国画高逸的灵魂,即是所谓的“冷”。诗言志,画写心,书如人,没有一颗高逸的心灵,就不可能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没有不同流俗的性灵,作品也就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中国画艺术重视形式之外的神韵,不光是一个表现技巧的问题,而是跟人的内在心境密不可分。

  宋人陈造自适诗云:“酒可消闲时得罪,诗萍写意不求工。”此处之写意,是对应工匠而言。元朝夏文彦《国画宝鉴》云:“以墨晕作梅,如花影然,别成一家,可谓写意者也”。明朝唐伯虎之用水墨作画,惟其写意,斯称大雅。纵观中国画中的“写意”,是一种绘画方式,更是一种境界。“大雅”之境,既是文人画的追求,也是中国画的根本。

责任编辑:李亮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