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说说中国画的意境

说说中国画的意境

2014-11-25 09:44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写意”是明代以后几乎规范着中国艺术发展的轨迹。无论书画、戏曲、音乐,都强调写意。在书法中就有“意在笔先”之说。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而后作字。”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笔论》也提到:“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书法的造意在于“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皆以意为重。

  中国画虚实相生,皆成妙境。最为突出的是中国画多有留白,处处体现“虚实”、“开合”的空间结构,经营出“空白”位置。这时很多行外人觉得不可理解,甚至认为画作没有完成,此乃不懂中国画强调意境、营造意蕴之故。

  陆游一首《咏梅》可谓千古绝唱:“意向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中意境,象征诗人清净不屈的灵魂。梅花寂寞的开放,无意与明媚的春光争艳,从容飘零,落地成泥,而馥郁清香依旧。诗人以艺术的比拟来传达自己的心境,令人读后在心中久久回荡。

  画家作画也多在清静悠远的境界中出好作品。恽南田是清代一个很会欣赏大自然的画家,他作画常使旁观者有“叫”的狂喜,他曾写道:“湖中半是芙蕖,人于绿云红香中往来,时天宇无纤埃,月光湛然,金波与绿水相涵,恍若一片碧玉琉璃世界,身御冷风,行天水间,即拍洪崖,游汗漫,未足方其快也。”他还说:“细雨梅花发,春风在树头”,鉴者于毫墨零乱处思之。可见,恽南田这笔墨零乱处,正是其用思之处,经营意境之至高精神。

  南朝宗炳《山水画序》开篇就是“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唐代张藻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都是含蕴了意境的生成。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为了一个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便是“意境”,是中国画的中心之中心,意境便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前面提到的留白,体现的便是不着一笔而味象万千,这种笔墨产生的虚实相生超乎象外,构成画面绝妙的意境,也使“意境”成为品鉴中国画的最高标准。


责任编辑:李亮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