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史论 > 城市文化与大众美术:1840-1937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

城市文化与大众美术:1840-1937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

2014-11-25 13:22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整理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延续与变异:1840年前后广东的外销画 

商业贸易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交往的重要路径。商业活动不仅是物的关系,亦是人的关系;商业活动不只是物的流动,亦是人的流动;商业活动既是经济的活动,亦是文化的活动。15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欧洲各国纷纷开始规模浩大的航海活动,前往海外寻求财富,以实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人类历史进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序幕因之开启。1513年即明正德八年葡萄牙船队抵达广东珠江口外的屯门,4年后获准在广州登岸。1535年即明嘉靖十四年,明王朝政权正式允许外国商人进入澳门贸易。1557年即明嘉靖三十六年外国商人获准在当地建屋居住,澳门逐渐发展成为唯一允许外国人定居并从事商业贸易的中国口岸,大批中外商人前来澳门互市,澳门与广州构建出珠江三角洲海上商业贸易最重要的通道,几乎垄断了16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对外商业贸易。 

广州城市日益繁华,中外商贾云集,称为“十三行”的中国商人代表朝廷管理海路邦交和贸易事务,具有半官方性质,外国人称他们为“皇商”。行商有秉命封舱、停市、约束外国人等行政权。外国人一切陈情要求,必须由行商转呈,不得与其它中国商人交易。 对外贸易成为清廷的重要财政,广州十三行成为“天子南库”。清人屈大均《广州竹枝词》描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各国通过行商在广州设置商馆,外国商人在商馆居住和办公,同时也作为驻华贸易与外交的办事机构。被称为“十三夷馆”的外国商馆是十三行对外商业贸易特区的组成部分。1715年即清康熙五十四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先在广州设立商馆,此后法国、荷兰、丹麦、瑞典等商馆相继设立。外国商馆前面竖立本国国旗,标明国籍,在中国土地上展现出异域的风情,西方文化透过商业贸易的管道渗入中国。 

在中外商业文化交流的同时,中国本土不同地区商业文化的交流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展。明清时代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达,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文化互补和交流,富庶繁华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广东民众仰慕,城市商业文化亦弥漫苏州杭州江南城市的气氛。清人何渐鸿作《羊城竹枝词》述:“茶商盐贾及洋商,别户分门各一行。更有双门底夜市,彻宵灯火似苏杭。”江南时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颇为盛行,苏杭妇女服饰在成为广州妇女时尚的装束。在何渐鸿所作《羊城竹枝词》中亦有这样的描述:“苏杭髻样细盘鸦,对对梅钗压鬓斜。

责任编辑:李亮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