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作者刘易斯·海德所言,《礼物》这本书很难用“精炼的语句来概述”。出版社编辑问他:谁是你的读者?海德也不知该怎么回答。他想说“所有可以思考的人”,可又立马为这种夸张感到不好意思,于是回答“诗人”。一会谈历史,一会谈利润,加之看着副标题——创新精神如何改变世界,还有“礼物交换的历史”、“创新精神的贸易”、“埃兹拉庞德和植物金钱的命运”之类大标题的目录——笔者起初还以为这是一本讲述财经专著呢!先入为主的偏见,让我最初读得迷迷糊糊。
礼物的概念还真相当宽泛。以食物为核心的礼物体系,从烟斗、山羊、药水,甚至到女人、男人,都是礼物。在古代,女人被当作礼物赠送给他人做妻子,而当国家取代了神王后,男子不再被放进土制烤箱中烤熟,而是被当作礼物送上了战场。出生在波士顿,曾在明尼苏达大学和爱荷华大学学习的刘易斯·海德被美国列入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除了《礼物》之外,他还创作了《骗子玩转世界》、《如空气般平常》等作品。海德通过讲历史、引用传说,对礼物理论的一通庞杂的诠释,最终为引出了他的观点——“艺术品是礼物,而不是商品;或者更准确地说,艺术品同时存在于两种经济中,即市场经济和礼物经济。只有一个经济是必要的:艺术品离开了市场也可以继续存在,但是没有礼物就没有了艺术。”“正如约瑟夫·康拉德所说,艺术作品引起我们共鸣,它本身不是获得物而是礼物。”
海德认为,我们至今仍缺少关于礼物的理论。马歇尔·莫斯1924年在法国出版的经典著作《论礼物》,在海德看来也只是收集了初步观察结果以及某些深入研究的建议。而海德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谈关于礼物交换的理论,后半部分尝试把这些理论运用到艺术家的生活中。下面这段话,或许是最能引发争议的:“本质上说来,艺术家的一部分劳动与其说是创造,不如说是在祈求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