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生于天津的刘庆和,在文革开始的1966年,他5岁。文革结束时,他15岁。一个人的胃肠记忆、性别意识、生活习惯、语言逻辑甚至世界观在15岁时应该已经完成了。因此,这类青春的记忆不是用头脑编织的,是用身体加以标注的。“85新潮”时,20岁出头的刘庆和作为优秀分子超越了手艺人的身份(他曾就读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在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读本科,学习年画和连环画。我猜想弥漫在学校小操场广告牌上的现代艺术气氛和在美院U字楼里杨先让、贺友直等前辈讲述的内容,恐怕已是南辕北辙了。1989“现代艺术大展”的那年,失落枪声的回响伴着刘庆和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了,拿到了硕士学位。从在美院学习阶段的专业选择上看,刘庆和好像很没有踏上当代艺术的点儿,甚至和那些时髦的游戏有些擦肩而过。但今天看来,这样的一个学习背景恐怕对可以接上地气的刘庆和至关重要。其实刘庆和出名的速度并不慢,在我1992年考入央美时,田黎明、刘庆和、武艺,他们的作品已是学生们坊间谈论的话题。(插播一个事实,刘庆和老师以及他的太太陈淑霞老师都曾教过我,那时我们常常怀揣着兴奋的心情期待他们来到美术史系的教室,画画与爬格子比起来,是件多么开心的事情。或许因为我的画太烂,后来聊起此事,他们说完全忘记了有我这么个学生。)2007年,刘庆和的大型个展“隔岸”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作品颇佳,而且那是个展厅气氛控制得非常好的展览,至今还有人提起。此后,他的画也常常出现在国内外各重要的展览里,日渐确立了刘庆和在中国画坛的位置。2014年,年过半百的、头发开始稀疏的、知名的当代中国画艺术家刘庆和试图回望“我的前半生”时,他酝酿了一年多,画了100张不太大但与自己有关的画儿,录了20000多字的自我访谈。因为,他准备在北京画院美术馆这样一个很有中国传统意味的,有人也视为有几分“保守”的地方做一个叙事性的、上图下文的展览。展览的作品中会有形象不断变化的刘庆和自己,有他的父母亲、兄弟姐妹和亲戚们,有他家50多间住满了别人的大院子,有他曾暗恋过的美女班长,当然也有他的妻子和女儿,以及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和人……刘庆和捻动着笔管策动着他的线条及话语,使之成为注解自己生命轨迹的图示与旁白。我感觉他笔下的“人物”虽小,但很在点儿上。他试图借此来戳向那些共有的时代记忆,点疼你神经中最麻木或最希望麻木的那一根!
在以下的说明中可能要触及几个有些沉重,却需要以“白活”的心态加以描述的话题,比如叙事性、现实主义、大众、人性、性、文革、主流艺术形式的非主流表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