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设计与艺术:彭贵军专访著名设计理论家高兴博士(组图)

设计与艺术:彭贵军专访著名设计理论家高兴博士(组图)

2014-12-01 12:45 文章来源:中外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从历史的渊源来看,设计与艺术之间应该是设计在前,艺术在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并置的。这种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关系,无疑体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选择,也同时反映了设计的本原:所谓“设计”原本就是人类“求生”本能的一种直观反映。只要是能够达成“生存”这个目的,设计的实践就算成立了,相应的实践目标也就算确立了。这是从设计最初产生就获得明确的一点,即使到了今天,设计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这一点也并未改变。我们常说“设计为人”,究竟通过何种路径来实现“为人”?又是以何种标准来考量是否“为人”,虽然见仁见智,但包含其中的“现实应用”作为一个关键要素却是颠扑不破的。“使用”与“设计”之间的天然对应不仅反映了设计的本原,而且成为“设计”与“艺术”的一个重要分野。以此来观照艺术,就不难看出,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是基于物质的、以精神层面的丰富和美化为目的的活动,与人类的生存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对应性。管子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艺术与“礼节”“荣辱”这类精神层面的活动一样,都是非物质性的。虽然它们本身不能创造物质,但却是对于物质具有极大依赖性的;它们虽然一定意义的高于物质,但却又都是无法脱离物质而孤立存在的。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表述并不是要否定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天然联系,毕竟艺术是从设计的母体中孕育而生,并且在设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艺术的成分不仅没有削减,而且一定程度地得到了强化,例如,当代设计中的“个性化设计”就出现为数不少的具有极为明显的艺术化特质和倾向的作品。在这类设计作品中,“用”的考虑已经被很大程度的放置在“观赏性”“新奇性”等追求的后面。这很像是当年西方的新艺术运动时期的情况:一方面是在为满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需要而制造某类产物,另一方面又在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一种艺术作品,这种兼具设计与艺术双重含义的实践,事实上在人类的设计实践中并不是某个时代的专属,也不仅仅是反映了某个流派的风格和主张。

彭贵军:是不是可以认为,面向未来的设计与艺术,并不会像某些表述所述及的那样呈现出泾渭分明的界限?进一步来讲,“设计实践行为”和“艺术实践行为”似乎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会呈现出更甚于以往的融汇?

高兴:是的。从系统科学的视点来看,虽然设计孕育了艺术,但在之后,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就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作用的面目。这种颇具平等性的关系,意味着无论是“艺术”还是“设计”都不可能对于对方构成绝对化的包裹,即,艺术就是艺术,它可以为设计提供观念上的支持,并作为具体设计产物中的一种构成成分,但绝不可能成为设计的一个门类;设计就是设计,它可以为艺术的实践和最终的作品提供方法论的支持,但却绝不可能成为艺术的一个分支。这是设计之道,也同时是艺术之道。谈到设计与艺术两者之间的融汇,应该说在发展的语境中,这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随着诸如经济社会的程度、实践的执行能力、公众的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变化,它们之间的距离会呈现出或远或近的变化。这里之所以没有刻意强调“经济”这个要素,是由于单凭“经济水平”的提升,并不足以真正实现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完美结合。检视以“经济至上”为信条的设计实践或艺术实践所产出的产物,有哪一个不是背离各自主旨的异化产物,又有哪一个能够真正的体现出人性的色彩?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