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俞兆平:论艺术的抽象

俞兆平:论艺术的抽象

2014-12-05 14:39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如果叙事类文学作品抽象追寻的是人物形象的定格构形的话,那么抒情类作品的抽象,则是寻求情感对应物具有生命性的动感的定格构形。人们称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一首博大精深的诗篇。散文化的句式为何能给人以如此之深的感应呢?原因在于孔子的哲思与诗情,在其对应物--大川流水的形象上得到抽象式的构形。作为一个伟大的哲人,他感悟到宇宙间普遍的原理--万物永恒之动。一切“逝者”,如时光的流逝,人类生命的无穷演进,空间周而复始的运转,皆如眼前的流水,在永无止息地运动着,任何力量都无法中止之。这是一种对人生、时空、宇宙的大彻大悟,是一种形而上的解悟。但它却不是通过逻辑推演、概念判断得来的,而是紧紧地依附于视觉中具体的动态感性的长流之水,并伴随由此体验到的雄浑、苍凉的情绪感受,在瞬间里悟觉到的。因此,它既是生命感应,又是哲理思考;既是动态的,又是构形的;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按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是一种“审美解悟”。 

钱钟书先生曾在《谈艺录》中论及哲理诗问题,诗中的哲理即涉及诗的概念抽象,钱先生认为其有“理趣”与“理语”之别。如杜甫诗“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为理趣,即为艺术的抽象,因为它能使人悟及心与道的契合:“吾心不竞,故随云水以流迟;而云水流迟,亦得吾心之不竞。此所谓凝合也。”[18](P223)而邵雍的“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则以道教的思想假以外象呈示,实为理语,是概念的抽象,而非艺术的抽象。在哲理诗问题上,钱钟书先生赞同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他引禅语为例,“禅如春也,文字则花也。春在于花,全花是春。花在于春,全春是花。而曰禅与文字有二乎哉。”黑格尔的理念若似禅意,亦似“全春”,“全春是花”,它必须在具体、感性的“花”中显现。钱先生写道:“黑格尔以为事托理成,理因事著,虚实相生,共殊交发,道理融贯迹象,色相流露义理。取此谛以说诗中理趣,大似天造地设。”由此,他写下了为当代文论家们一再引述的名句:“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18](P230)此即为哲理诗中的理,亦即艺术中的抽象和抽象之美的最佳表现形态。 


责任编辑:李亮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