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俞兆平:论艺术的抽象

俞兆平:论艺术的抽象

2014-12-05 14:39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而以文字语言为传达媒体的文学作品,例如诗,其艺术抽象多是把诗中形象分解成某些纯视觉元素组合而成的简化的结构关系。像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其内层具有类似西方立体派绘画那种几何图形的抽象结构美:天门山垂直切开,长江拐成直角向北流去,陡峭的石壁如两条浓重的平行线相对而立,而被风鼓胀成弧形的船帆,远远地从圆球般的旭日边上驶来。当整首诗的画面形象被提纯为垂直线、直角线与弧形、圆形的交织、对比之后,诗人那种对大自然整体几何型的抽象能力顿时毕现,而我们对这首诗的审美也从表层的语言形象进入了深层结构关系的抽象性把握。 

康定斯基是一位画家,他执着地追求抽象画面的内在音响,由此他也论及:“人们往往会忘记一个特定事物的象征指称,却记住了这个指称的声音。当我们听到这个纯粹的声音,就可以无意识地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15](P26)语词的重复使其固有的指称意义与实质内容逐渐淡化,但其音响却会上升为特殊形式上的抽象。这的确揭示了诗的另一种抽象形态。像戴望舒的《雨巷》,那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究竟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诗人想象的幻影?她的愁怨究竟是什么?或许这姑娘只是诗人某种意绪的象征……这些设疑、猜测都有道理,却又都没有必要,因为一切都像梦一般地飘过,都像雨雾一样地消散。诗留给人们更多的, 只是由“彷徨、悠长、消散、迷茫”所组成的音响在不断地回环震颤,只是由“寂寥、愁怨、惆怅、凄婉”所汇成的情调一再地涌动旋绕,二者化合成一种飘忽不定、怅然若失的“声响中的意绪”,亦即音乐性的抽象与意绪的抽象交相汇融,弥散于诗的意象、意境之间,令人处于迷离恍惚、朦胧哀婉的诗美濡染之中。 

第四,艺术抽象所创造的应是一种动态的生命形式。 

本节的第二点论及,艺术抽象包含着强烈的生命体验,因此其抽象的创造物不可能只是寡情乏味、枯燥僵硬的概念的叠加构成,而应是一种充满生命感的动态的艺术形式。符号学美学理论家卡西尔十分赞赏歌德关于艺术创造最终走向是“现象的最强烈瞬间定型化”[16](P186),就是说不管是具象创造或抽象创造,它们都要走向形式。该学派另一理论家苏珊•朗格进而要求,这类作品在抽象运动演进中,必须获得“有机体的结构和生命的节奏,……艺术品必然给人造成一种‘生命的形式’的印象。这时候,艺术品的物质躯壳就销声匿迹了,一切生命机能特有的有机活动形式也就被抽象出来了。”[13](P170)这是一种运动中的“定格构形”,是艺术抽象通过传达媒介外化的物态化的定形。在这点上,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有过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指出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不仅是文中所灌注的情感强度,也不仅是文字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文中创造了一个“情感的直觉造型”--父亲那“蹒跚、肥胖、吃力的背影”,使父子间情感的联结有了一个形式的凝定,亦即“定格构型”。“这个背影,颇像苏珊•朗格所说的生命关系间的‘投影’了”,[17](P196)是一种动态的生命形式的抽象演进与确立。 

责任编辑:李亮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