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用记忆来写生?“用记忆来写生,必须对对象或临摹的画本有纯熟默写的训练,才能同样地抓住对象与临本上的形神动态气势等等,在创作笔墨时就能随心所欲地创作出来。这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一关。”(《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应该分科学习的意见》)潘先生这段话对目前教学和写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假如训练了熟记的能力,到现场就能想起前人曾经画过类似的角度,迁想以后也能同样抓住对象的某种神态和气息。现在大家都提倡写生,但不理解写生的真实意义,有些人很写实,前辈大师们写生大多是通过自己的感受去消化,形成具体的个性的笔墨结构语言,这是最难的,也是中国画的核心之一。
我带学生到雁荡写生时的这个季节,似乎看不到几种花,但为什么潘天寿到雁荡山去就能画出这么经典的作品来?其实他画的是那些极其平凡的、角落里的山花、藤萝等,他用个性的笔墨形式结构语言来概括对象,用双勾的办法画山花野卉,加上写意花鸟的点缀,两者相结合,又增加了山石背景,突破了以往视觉的不同。但如果没有一定基础的笔墨训练,画起来容易空洞,主要是观察与思维观念的问题,如果不善于去迁想原来学过的东西,中国画理法中的开合、虚实等特定的审美规律和技法规律的话,那到现场是无从下手去画的,所以要对传统有一定的理解,因此中国美院中国画系的教学每个学期都依临摹、写生、创作安排课程。其中临摹课学习前人笔墨结构中的理法、思维与观察方式、笔墨内涵境界等;写生课收集素材、要求深入生活、并发掘独特感受、初步形成心中笔墨结构;然后创作中将心中笔墨结构落实到绢素上,涉及了基本功扎实与否和表现力的问题。这样的过程就如郑板桥所说的从“眼中之竹”到“心中之竹”再到“笔底之竹”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