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盛葳:日常审美与当代雕塑新策略

盛葳:日常审美与当代雕塑新策略

2014-12-09 14:10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具体从雕塑的角度看,日常化、生活化对雕塑的转向和演进同样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20世纪雕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古代雕塑,无论中外,都具有极强的实用属性,或者是建筑中的柱头或其他构件,或者是宗教仪式中的偶像,并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而现代主义的兴起将雕塑从具体的环境中“切割”出来,置放于雕塑台上,成为一个被立体观看的单独“作品”。但20世纪雕塑的发展则使其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其一是临时性材料的使用。传统雕塑大多使用青铜、大理石等永久性硬质材料,而从画家罗索则开始使用蜡等临时性软性材料创作雕塑,一方面与印象派的艺术实践形成呼应,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材料”自身,而不是将其仅仅视为模拟对象的一种物质。其二是从对“体量”的追求转向对“空间”的探索。传统雕塑认为雕塑的核心在于“体量”,而20世纪的雕塑,尤其是抽象雕塑,将其转向了对“空间”的挖掘,譬如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碑》。

  而今天的雕塑则显示出更为泛化、日常化的一种趋势。不仅注重材料与空间,更将它们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直接呈现出来,让“物”更多地展现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附属的各种无形特性。譬如废品雕塑,利用各种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和废品进行拼合、集合,创作雕塑,不断挖掘所使用材料的社会和文化属性,使得材料的日常化和雕塑的生活化同时被推进,雕塑不再仅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审美对象。用20辆废旧汽车垒起来的时代纪念碑比用一块石头雕塑而成的纪念碑更能体现这个时代的精神。当然,相反的例子也不少,譬如用石材雕塑拼接而成的的列瓦塞纪念碑。已故澳大利亚艺术评论家在BBC的节目中谈到这件作品时评价到,这辆石头汽车就像一个超现实主义想象。与此相似,贾斯伯 约翰斯的青铜雕塑《两个啤酒瓶》,或许也不如直接采用啤酒瓶的现成品来得直接和深刻。恰如美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杰姆逊所言:“现代主义使用的是传统媒介,又力图使用这种媒介来超越媒介自身,对媒介的局限进行批判。”现代主义的媒介批判策略最终未能拯救自身,而出路之一恰恰是后现代主义的对媒介文化和社会属性的侧重,并借此将艺术拉入日常生活的洪流之中。

责任编辑:李亮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