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创挖芯刀省料挖笔筒
来海南四年,从事黄花梨加工业短短的三年,周凤炎已经成为了海南黄花梨茶壶、笔筒加工的“老大”,圈内喜称的“大师傅”。
说周凤炎是“老大”,不仅是指他的工艺做得好,还因为他对传统的黄花梨加工工艺进行了创新和改造,而且是无师自通式的“发明”。
过去,人们加工笔筒掏空中间时,一般是用机床把中间的木料打成碎渣,甚至成粉掉出来。周凤炎觉得这样太浪费了,他想,如果通过一种工艺能够将中间的木料完整地挖出来,这样挖出来的木料还可以加工成一个小一些的笔筒或者其他的工艺品,岂不两全其美。
然而,想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经验可循,也无人指导,更没有任何的参考资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更让周凤炎为难的是,海南还没有这方面的厂家,提供场地与技术让他实验。
幸好,周凤炎有一位好朋友在上海就是做刀具加工的。他通过电话跟好友进行协商,讲明他的构想。但图纸和语言也是非常抽象的,好在对方也是一个行家,终于将第一个模具做了出来。
周凤炎收到模具后,又经过不断的试验、琢磨,再反复地试验,终于在他上岛的第三年,2013年做成了一把“笔筒挖芯刀”。这把神奇的小刀,可在笔筒里挖出完整的料,将剩料再做成诸多工艺品。
直到现在,这种刀具,在海南只有他一个人有。而这项工艺,在海南也只有他一个人掌握。甚至,他借用此刀,雕出大笔筒套小笔筒,而大小两筒之间的刀缝仅0.5公分,令福建的世传笔筒专家们都自叹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