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书法、绘画,名人手迹以往只是个小门类,是艺术品市场上的“配角”,拍价如果突破百万,就属珍稀。一些拍卖行为了卖出好价钱,将其作为另类名人墨宝,夹在书画专场中拍卖。但近年来名人信札和手迹获得市场追捧,多家拍卖公司推出专场,其文化价值正被深度挖掘。
中国的名人信札拍卖始于1994年,翰海秋拍中有一册15通的徐悲鸿信札,估价10万元,平均每通约6000元,但最终流拍。10年之后的2004年1月,同样在翰海拍卖会上,估价10万元的3通徐悲鸿信札却以24.2万元拍出,每通均价突破8万元。
近年来,名家手札的价格不断攀升。2009年,陈独秀等致胡适的13通信札拍出554.4万元;2011年,孙中山的两字《博爱》以126.5万元成交;郭沫若的《致文求堂书简二百三十函》上拍,200多封信最终以2415万元成交,平均每封信10万元;2012年,梁启超作《袁世凯之解剖》手稿,以713万元成交;2013年底,茅盾30页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以1207.5万元成交,平均每页拍到40万元;而鲁迅手迹的连续上拍,更把名人书信、手稿的单页价格推升到百万以上。
在国外拍卖市场,名人信札的价值早已被充分认识。爱因斯坦给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关于原子弹的信件,1987年在纽约苏富比[微博]拍出22万美元;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辞职信,1995年在伦敦苏富比以8.28万美元成交;1998年,贝多芬的情书、乐谱手稿在德国拍卖,总成交价为7540万马克(约合3亿元人民币;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原稿,共57页,2003年在苏富比被藏家以213万英镑竞得。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邀请马龙·白兰度出演《教父》角色的亲笔信,只是一张便条,2005年6月30日在纽约佳士得以13.2万美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