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彭雪王操)年届岁末,芙蓉溪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仅有的李杜合祀文物保护及风貌改造提升工程接近尾声。12月24日,记者了解到,整个工程按“修旧复旧”的原则基本修缮完毕,治平书院、左绵公馆等新建场所令人眼前一亮。
近年来,我市积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在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创造了文物保护的“绵阳经验”。
文物银行开全国先河
2007年,市文物局在市博物馆建成冰箱型保温库房,使我市馆藏文物管理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针对我市县级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条件差,馆藏珍贵文物自然损毁严重等实际情况,市文物局率先在全国开创了“文物银行”先河,并在全国首家实行全市珍贵文物集中代管制度。
正是因为有了“文物银行”,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我市所有国有馆藏珍贵文物均安然无恙,这在整个汶川地震灾区都绝无仅有。我市首创的“文物银行”理念,受到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并在我市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绵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