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梁逃亡到日本继续宣传保皇保教主张。然而,随着对西方资产阶级著作的大量阅读,梁启超的政见发生了显著变化,与从前“若出两人”。他接受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思想,特别赞同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同时,他的政治主张也从保皇转向革命,他开始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密切来往。
在尊孔保教问题上,梁启超也开始有意摆脱老师的束缚。1902年,本着“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吾爱故人,吾尤爱自由”的想法,梁启超公开发表己见。民国成立后,二人因对共和与帝制的政见不同,发生了很大的冲突。与康有为积极复辟相反,梁启超坚决维护民主共和,并且公开发表文章,批驳老师,二人关系严重恶化。
康有为在复辟失败后,将怨气发泄在梁启超身上,咒骂他为“梁贼启超”,表达对弟子的愤怒。虽然如此,但是梁启超还尽力维持着师徒之谊。1922年,康有为原配夫人逝世,梁启超亲往吊丧;1927年,康有为70大寿,梁启超送来寿联和寿文,回忆师徒之间真挚的情感,感谢先生的教诲之恩,并高度评价了康有为对当时及以后的影响。
康有为在青岛逝世后,梁启超见他身后萧条万分,电汇去几百块钱,作为赙礼。又联合康门弟子在北京设灵公祭,含泪宣读悼文。文中肯定了康有为早年的历史贡献,但也委婉地批评了他在复辟帝制上的错误。
尊碑学帖 各有所长
康有为作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碑学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在他的努力和影响下,清末书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碑学迅速崛起,成为清末民初书法艺术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