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拍卖兴起之时,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书法作品就都曾在拍场创下佳绩。在1993年上海朵云轩的首场拍卖会中,梁启超的魏书对联以13.2万港元的价格顺利拍出。而在1995年北京翰海的春拍中,梁启超1925年的临张迁碑12条屏又以17.6万元拔得头筹,而这一价格也成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其作品的最高成交价。同样,1994年在中国嘉德首次春拍的中国书画专场中,康有为1923年创作的两幅 《南京碑楼行书长联》就一举拍出了22万元。紧随其后,康有为行书8条屏又在1995年嘉德春拍中26.4万元的高价成交,雄踞成交价榜首近10年。
此后的10年间,康、梁的作品价格一直徘徊不前,基本上维持在5万元至6万元左右。从2004年开始,他们的作品价格缓慢上升,各大拍卖公司均出现了成交价在10万元以上的拍品,其中的一些精品价格开始越过50万元大关。如,康有为水墨纸本行楷书鲍照《飞白书势铭》八屏在2006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以73.7万元的高价位居康有为拍品价格榜首,这幅作品笔力雄厚、气势磅礴,从其边款题识“张廉卿尝写此铭,甚奇伟,试戏书之。廉老善作势,吾则雍容。付蛔藏之。康有为。”可见是康有为特意创作的巨制,拍出高价也在情理之中。2007年梁启超的一册信札(共49札70页)越过50万元大关,以64.9万元成交。梁氏手稿第一次出现在拍卖场中就价格高企也预示着此后历史名人作品拍卖的市场走向。
2009年,康有为的作品开始迈进100万元大关(如右图)。从市场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作为清末北派碑刻书法的代表人物和理论家,其纵横捭阖,沉雄深厚的楷书最能代表其人其性,因此在拍卖场中康有为成交价屡创新高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这类大字楷书,而且字数越多价格越高。历代以来,书法名家层出不穷,然身体力行,以一人之力革一代书风,余脉延续百年之久,迄今不绝的书论巨匠,却并不多见。因此可以预见,康有为这位书论合一而又指点江山的特殊人物,其书法作品的价格还远未到位,在今后的市场中必将大有作为。
2010年梁启超的作品也开始越过100万元(如下图)。此后也逐年上涨,与老师康有为不同,梁氏作品在拍场中出现了两个轨迹,单纯的书法题词目前的最高成交价接近300万元,而其书稿手札的成交价则已经突破700万元,这也再一次印证了梁启超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的历史地位与价值。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传世的梁启超手稿毕竟数量有限,而作为特殊历史节点的特殊人物,梁启超的作品行情与其个人的历史魅力还相距甚远。我们不妨设想一番,如果您的厅堂书房赫然悬挂着一幅辛亥风云人物梁启超的楷书对联,那么任何一位来访的友人都会对主人的气魄与风雅另眼相看。